苏联的国内战线:最初的裂隙,1953~1968(第5/20页)

在党政官员、军方以及秘密警察当中,大部分人都是迫于无奈而支持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的。他们在私下里对这种激进的做法及其在意识形态上的影响深感不满。从1965年3月开始负责军工综合体并担任中央委员会书记的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在赫鲁晓夫下台二十年后仍然余怒未消:“没有哪个敌人像赫鲁晓夫那样,用他对待我们党和国家的过去以及对待斯大林的做法给我们造成那么大的伤害。”军方、外交界和经济管理者当中有许多人都感到自己的生活与成就,尤其是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的,都因为对斯大林的批判而受到连累。也有人觉得,赫鲁晓夫和那些政治寡头们只是想拿斯大林做替罪羊。彼得·格里戈连科(Petr Grigorenko)将军很反感赫鲁晓夫说的“在这位伟人的墓上跳康康舞”。

起初,不知所措的国家官僚机构和克格勃还允许自下而上的自发的去斯大林化。负责审查、宣传和媒体的官员感到无所适从。一方面,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新的激进运动令他们惊恐不安。另一方面,对斯大林的谴责才过去几个月,在没有得到上面明确指示的情况下,他们几乎没人想要采用镇压手段。1956年11月,苏联入侵匈牙利让保守的多数派又恢复了自信。入侵也给激进的反斯大林主义者,尤其是学生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们意识到——就像他们中有人回忆的——“在这个国家,我们是完全孤立的。群众满脑子都是绝对沙文主义思想。99%的人完全跟当局一样,怀有帝国的野心”。许多知识分子,甚至是那些主张去斯大林化的知识分子,都匆匆聚集在苏联的旗帜下。他们急于证明自己从来没有怀疑过苏联的冷战事业。有近70位苏联作家在给西方同行的“公开信”上签名,为军事行动的合理性辩护。这其中就包括文化“解冻”的领袖人物:爱伦堡、特瓦尔多夫斯基和保斯托夫斯基。

1956年12月,赫鲁晓夫和政治局认定,在知识分子和学生中发生的骚乱,危及对社会的政治控制。有数百人——也许是数千人——被大学和研究机构开除。克格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逮捕以压制异议。当局恢复了对知识分子子女上大学的名额限制;他们还采取措施提高学生中“工农子弟”的比例。

1956年的事态发展暴露了苏联领导人对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的颠覆潜力的恐惧。一群作家在苏共中央总部参加了三天如同西班牙宗教法庭般的特别会议。新领导班子中受教育最多的德米特里·谢皮洛夫告诉作家们:只要冷战还在继续,1946年的文化政策就仍然有效。当《新世界》的编辑康斯坦丁·西蒙诺夫要求党的领导允许写一点国家的实情时,谢皮洛夫拒绝了这个请求。他说,现在就跟以前一样,美国想通过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手段破坏苏联社会,所以文学仍然必须完全为党服务,为党的国家安全政策服务。

在未来的几十年,苏联国内放缓文化教育政策的自由化一直都是拿冷战当作一个根本的理由。苏联文化精英害怕被贴上反苏维埃所以就不爱国的标签。在所谓的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中,这种反动达到了高潮。1956年春,诗人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Boris Pasternak)完成了他的小说《日瓦戈医生》,它描写了俄罗斯知识分子在革命后的悲剧性的命运。他把手稿交给了《新世界》。与此同时,他又打破苏联的禁忌,把手稿送到意大利,给了特立独行的共产主义者、出版商贾科莫·费尔特里内利(Giacomo Feltrinelli)。《新世界》退回了稿件。1957年11月,《日瓦戈医生》在西方出版并在世界文坛引起轰动。1958年10月,帕斯捷尔纳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赫鲁晓夫对帕斯捷尔纳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它也成为对整个苏联文化界领袖人物的一次忠诚考验。这就像当局在1956年12月援引的关于冷战的那种非此即彼的逻辑:不跟我们完全站在一起的就是反对我们。斯大林主义似乎又回来了,因为整个国家机器都在用它的力量对付一个个体。夹杂着对失去国家欢心的恐惧,在这种装腔作势的爱国主义狂热中,绝大多数苏联作家都投票赞成把帕斯捷尔纳克作为叛徒开除出作协,甚至还要求把他逐出苏联。帕斯捷尔纳克被迫发表声明,放弃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身体也在强大的压力下垮掉了。1960年5月30日,他死于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