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官渡鏖兵(第3/5页)
原来,当时的中央官员,有内朝官和外朝官之分。内朝官以大将军为首,日常在皇宫内部活动,与皇帝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大将军实际上是最有实权的决策大臣。外朝官,日常在皇宫外面活动,主要承担行政事务,首脑是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赏给袁绍的官职太尉,虽然是三公之首,但是比起曹操的大将军来,重要性明显逊色,这是他无比气愤的原因之一。但是更令他气愤的原因,还在于两人地位的戏剧性变化。在这之前,都是他向曹操赏赐官职,曹操的东郡太守、兖州刺史,都是伸手从他这里讨要到的。现今曹操小人得志,竟然居高临下,给自己封官了,而且故意封了一个明显不如曹操自己大将军的太尉,是可忍,孰不可忍?曹操为何如此猖狂?就是因为他身边有了小皇帝,当初我袁绍为何不抢先下手,把小皇帝抓在自己手里呢?真是悔不当初啊!
于是,曹操和袁绍,打得一团火热的关系彻底结束,就此反目成仇。但是,双方还没有立刻大打出手。原因很简单,因为两边都还没有把自己的后方安顿好。
在袁绍一方,他正在同北边幽州的军事强人公孙瓒一决雌雄,后方没有安定,就不能安安心心进攻南边的曹操。在曹操一方,他还急需扫荡和消灭西边的张绣,以及东边的吕布,后方没有安定,脚跟没有站稳,同样不能全力迎战。于是,双方的生死对决,就拖延到三年多之后才爆发。
东汉建安五年(200)开春,袁绍出动步兵十万,骑兵一万,进攻曹操,著名的官渡之战打响了。此战的具体战况如何?又有何精彩的看点呢?
从一开始,双方就显露出与主帅个性密切相关的风格特色来。袁绍为人高傲而虚浮,所以像是在搞一场大型的现代商业营销,声势大,排场也大。单是声讨曹操的一篇檄文,就洋洋洒洒长达千字左右,先从对方的祖父骂起,骂了祖父骂父亲,然后历数曹操本人的诸多罪状。但是在具体的备战工作上,既做得粗糙,又做得拖沓。
而曹操为人精明而实际,所以不玩虚的,而是认认真真在备战措施上狠下工夫。当时双方是以黄河的中下游为边界,南岸是曹操,北岸是袁绍。早在前一年,曹操就在南岸地区,做了充分的实地考察和周密策划,精心部署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在黄河沿岸,防御重心是延津县(今河南省延津县)。在延津东北一百里,是充当侧翼的白马县(今河南省滑县东)。第二道防线,向南退后一段距离,以官渡为防御重心。两道防线相互呼应,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官渡在今河南省中牟县,现在还有古战场的遗迹留存,供游人发思古之幽情。曹操精心把主战场选在官渡,自有其缜密的考虑。古往今来的打仗,特别是打大仗,关键是打后勤保障。而官渡的地理位置,从后勤保障来看,对曹操很理想,对袁绍却很不利。此处距离曹操的大本营许县,还不到二百里,交通很是近便,可以充分保障后勤补充。对袁绍来说,他的大本营邺县到官渡,直线距离在三百里以上,更麻烦的是,还要跨越一道黄河,深入到对方的地盘,后勤保障很难保证。后来决定胜负的关键,正好就在袁绍的后勤军粮供应上,绝非偶然。
整个战役,分成前哨战和大决战。在第一道防线进行的是前哨战,第二道防线进行的是大决战。先来看前哨战。
二月间,袁军前锋部队强渡黄河,先去攻击白马,目的是斩断对方侧翼,摧毁第一道防线。但是,指挥官颜良有勇无谋,一味采取没有智谋含量的强攻,打了两个月也没有得手,袁绍只得增派援军。曹操使出声东击西的手段,率领大军先在西边的延津方向,造出要强渡黄河的声势,吸引袁绍的主力前来;然后突然挥兵向东,奔袭颜良的侧背。颜良仓促应战,被关羽当场刺杀。前哨战的第一场,用兵多变的曹操完全占了上风。
曹操发现对方出动的兵力相当强大,立即断然放弃白马,收缩兵力集中战线。正当曹操把白马的军民和物资,向南面的官渡转移时,对方的主力从延津强渡黄河,发起冲击。曹操将计就计,把物资车辆作为诱饵,搞乱对方骑兵队形后,指挥精锐骑兵从侧背发起猛攻,斩杀了袁军的大将文丑,又取得前哨战第二场的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