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谜团关公(第2/5页)
其中“赤心辅赤帝”一句,就是上面双重文化内涵的简练表达。赤帝者,即汉室皇帝刘备也。
其实,就连当时另外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也与此密切相关。三国各自的第一个年号,曹丕称帝时是黄初,孙权称王时是黄武,称帝时是黄龙,都带“黄”字;唯独刘备称帝,取了一个章武。说穿了原因也很简单:曹丕和孙权,都认为自己是改朝换代的新兴正统王朝。旧的汉朝属火,对应的是红色;火生土,新王朝属土,对应的是黄色,所以第一个年号都带“黄”字,不然,就不能显示自己是正统所归而承受天命。刘备则不同,他是兴复汉室,并非改朝换代,所以不用“黄”字,要扫黄,取了一个“章武”。章武者,彰显武功从而兴复汉室的祖业也。还有,蜀汉灭亡那一年,曹魏军队大举进攻,面对生死关头,后主刘禅公布了最后一个年号,叫做“炎兴”。这是为什么?你看炎字怎么写?两个火字上下重叠,火上又加火,既是汉朝的象征,又表示国运会再度旺盛。再加上一个兴字,老天爷应当就会保佑自己的王朝渡过难关重新振兴了。还有,据《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记载,东汉时期的军装,是红色的“绛衣”。为什么是红色?因为这是汉朝的标志色呀!
第二个谜团,是《三国演义》中第七十五回,写了一个后来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是关公中了曹军的毒箭,神医华佗得知,专程前往进行刮骨疗毒的外科手术,而且义务献爱心,不取分文报酬。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真还是假呢?
关羽刮骨疗毒,《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确实有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令医劈之。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左臂被医生切口子动手术,右手却在切烤肉端酒杯,关大将军确实是一条好汉。然而非常遗憾,这位在关公左臂上动刀的,究竟是何方神医,史书却完全没有交代。《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说主刀者乃是神医华佗,时间在关羽进攻樊城水淹七军的时候,这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了。为什么经不起推敲,必须先从华佗说起。
华佗其人,《三国志》卷二十九有专篇的传记。他本来姓华,名敷,字元化,沛郡谯县人氏(今安徽省亳州市),是曹操的小同乡。前面讲过,古人的名和字,总有意义上的某种联系。“敷”字的意思是分布、布施,他的表字“元化”,意思是基本的教化,合起来就表达了布施教化的意思,两者完全吻合。为什么后来名字又变成华佗了呢?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精细考证,原因在于东汉佛教文化的影响:因为传播佛教的梵语当中,有一个表示药物的词汇“agada”,中文音译是“阿伽陀”。其后面两个音节“gada”,与当时中文“华佗”的读音相同,所以“华佗”,其实就是“药神”的意思。这是对医术高超的华敷,表示崇高敬意的特别称呼。
华佗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全能型医疗和保健学家。据《三国志》卷二十九《华佗传》记载,不仅内、外、妇、产、儿,科科医术精湛,而且还擅长健身和养生。在临床医疗上,他是口服麻醉剂“麻沸散”的发明者,病人口服之后失去知觉,他就开腹动手术,切除坏死的肠道,缝合后涂上自制的药膏,“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在健身上,他是中国第一套多动作组合式健身体操,即“五禽戏”的发明者,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五禽戏”的禽字,在这里泛指禽兽,而不单指飞禽。他的徒弟吴普坚持做,活到九十多岁。在养生上,他还创制了养生养颜的独家秘方,即“漆叶青黏散”。漆树的树叶,再加青黏,即中药的黄精,按比例配制。他的徒弟樊阿坚持服用,活到一百多岁。
华佗的贡献很巨大,命运却很悲惨。他不幸生在医生地位相当卑下的时代。当时皇帝、官僚统治下的人群,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即未来要当官的知识分子,后备官僚,第一等。农、工、商三类纳税人,又有本末之分。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农业,被视为本业,基本产业,所以农民是较高的第二等;余下的工、商,被视为末业,次要产业,所以工匠、商人,是低级的第三、第四等。至于医疗行业,被归入工的大类,比农民还低一等。华佗本来是熟读儒经的士人,后来行了医,却以从事低贱的医疗行业为耻,所以经常后悔,即《华佗传》所说的“以医见业,意常自悔”。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结,他才对曹操居高临下的随意驱使产生强烈的反感,便借故妻子有病,不去为曹操服务。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等级观念,曹操才对华佗很轻视,说是“天下当无此鼠辈耶”,这明确记载在《华佗传》中,意思是天下难道就再找不出这样的鼠辈贱人了吗!于是,华佗就惨死在曹操的屠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