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公投(第4/9页)
克里米亚已经在1991年初获得自治,现在基辅又对其另眼相看,乌克兰外喀尔巴阡地区的精英对此非常羡慕,该州在二战前隶属于捷克斯洛伐克。他们也想要自治。南部的敖德萨和东部的顿巴斯煤炭区最可能得到同样的地位。随着联邦主义在乌克兰总统竞选中变成了一个肮脏的字眼,车诺维尔向敖德萨精英承诺,会给他们一个自由经济区。克拉夫丘克则带着另一种讯息周游全国,他愿意让乌克兰有历史争议的地区实现广泛的经济自治,他数了一下总共有12个地区。地方精英基本满足于克拉夫丘克提供的条件,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不会投给车诺维尔。有传言称如果克拉夫丘克失败,东部和南部地区的精英就会宣布脱离基辅而独立。
对基辅方面来说,在12月份的公投即将到来之际,该地区的离心倾向是一个挑战。对乌克兰邻居的影响则是另一方面,不管这些邻居是属于苏联还是不属于苏联。8月末,叶利钦的发言人帕维尔·沃夏诺夫发表声明后,形势变得明朗,根据公投的结果,俄罗斯将对克里米亚及东部某些地区宣誓主权。外喀尔巴阡地区的匈牙利人将目击他们的同胞穿越边境,而北部布科维纳,一个在两次大战期间属于罗马尼亚,如今住满了乌克兰移民的广阔地区,罗马尼亚民族运动不断加强。如果说捷克斯洛伐克人和匈牙利人在争取乌克兰领土的问题上毫无作为的话,罗马尼亚人就没那么好说话了。
在乌克兰公投的前夕,罗马尼亚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呼吁不承认北部布科维纳的公投结果,因为罗马尼亚把该地区称为“古罗马尼亚的土地”。乌克兰外交部长阿纳托利·兹连科在首次正式访问布加勒斯特的路上得知罗马尼亚的这一决议。他决定终止访问,当夜在火车过境前下了车。第二天早上,罗马尼亚外交部长因为不知道他的乌克兰客人忽然改变了计划,还在布加勒斯特火车站白白地等他。乌克兰人非常严肃地对待他们的领土完整问题。实际上,他们别无他选:战后乌克兰的领土包括那些在1939年之前属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俄罗斯的领土。[11]
其他国家比如俄罗斯和罗马尼亚对乌克兰领土的索要,以及乌克兰各地区的离心倾向,都与乌克兰的少数民族问题密切相关。俄罗斯族是最大的少数民族,有1100万人口,主要居住在东部和南部的乌克兰城市。因此,当克拉夫丘克和其他总统候选人在克里米亚或乌克兰东南部地区进行竞选活动时,都对此感到担忧。他们传递的信息大体一致:希望乌克兰的俄罗斯族人在这里感觉到家的温暖。许多人确实这么觉得。两种东斯拉夫语言——俄语和乌克兰语很相似,并且东部中心城市的多数乌克兰人在日常生活中转而使用俄语,这让俄乌差异不怎么明显,使得俄罗斯人对于自己在乌克兰独立的前景很有信心。作为一个群体,他们不反对乌克兰独立这个想法,或许还能从中受益呢。
乌克兰的俄罗斯族人都明白苏联不行了,苏联经济正在做自由落体运动。乌克兰的每个人,包括俄罗斯族人,都愿意尝试新的事物。牛津大学研究生玛塔·迪克切克在乌克兰做档案研究,同时也担任《卫报》的自由撰稿人,她为了完成报社布置的任务——了解乌克兰人民的情绪——而走遍了这个国家。后来她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做了如下总结:“我在政变之前和政变之后都倾听人民的声音,我发现人们真的想要改变,而且意愿很强烈。无论在哪儿,这都是我听到的最基本的想法。大家说混乱够了,腐败够了,一切都够了,我们想要其他东西。可以带来改变的东西就是乌克兰独立。”[12]
在对选民的呼吁中,克拉夫丘克主要强调的不是民族主义,而是经济独立,他借助于深深印在该国居民心中的神话,即乌克兰是一个超级经济强国,是欧洲的谷仓,喂饱了俄罗斯和其他苏联共和国。乌克兰报纸登了一则新闻——后来发现全是假的——说,德意志银行的专家认为乌克兰才是最具经济潜力的苏联共和国。在苏联时期,乌克兰的生活水平通常高于俄罗斯的各省份,1991年秋天乌克兰农产品消费市场比俄罗斯市场繁荣得多,因此要说服乌克兰各族人民选择独立以实现经济繁荣并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