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会议(第8/10页)
然而,根据《华盛顿邮报》驻莫斯科记者,也就是日后《纽约客》的编辑大卫·雷姆尼克所说,与老布什的“全方位”会谈不同的是,里根的莫斯科会谈富有感染力,令人激动。雷姆尼克在从莫斯科发出的通讯稿中写道:“老布什走过人群,好像穿过耶鲁大学的人群。他对一小群俄罗斯游客说:‘你们来自西伯利亚吗?’现场一片冷寂。”[19]
老布什赢得的欢呼声寥寥无几,原因之一是他的性格。他是年富力强的管理者,谨慎尽责的政治家,可是说到领袖魅力,老布什和他的前任根本无法相比。在这方面,就连他的苏联对手也胜他一筹。从1987年12月起,“戈比(戈尔巴乔夫的昵称)”这位坦率的苏联领导人已经为西方媒体所熟悉,在他访美期间又获得了美国人的好感,成为关注的焦点。身材挺拔却貌不惊人的老布什根本不能和这位神采奕奕的苏联总书记相比。《纽约时报》的沃尔特·古德曼写道:“在形象战上,戈尔巴乔夫即使需要翻译,还是不费吹灰之力地打败了乔治·布什。”作为冷战的两位掘墓人之一,戈尔巴乔夫虽然更讨人喜欢,但是外界普遍认为老布什更具政治分量。如古德曼所言,莫斯科峰会“粉碎了电视界的第一准则——形象胜于实力”。[20]
就在两国领导人忙于讨论苏联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事项时,他们的妻子——芭芭拉·布什和赖莎·戈尔巴乔夫,也抓住这次峰会的天赐良机,不仅展示了美苏关系的新形象,还给他们丈夫的政治活动添薪加柴。尤其是芭芭拉·布什利用媒体对这次峰会的密切关注,频繁登上各类美国电视早间脱口秀节目,使外界误以为她因为老布什身体的缘故,并不希望他连任总统。其实,正是她对外宣称老布什为了自己的祖国应该参加竞选,从而揭开了布什竞选连任的活动序幕。美国总统竞选的大幕即将拉开,莫斯科峰会的造势恰到好处。老布什一飞回华盛顿就会亲自宣布他的竞选决定。
赖莎比这位美国第一夫人要年轻7岁,除了年龄和成长环境的差异外,两位第一夫人倒是很合得来,这与赖莎和南希·里根的紧张关系很不同。南希曾经公开反驳赖莎的观点,因为她说白宫不适合居住,更像是办公楼和博物馆。同那些了解赖莎的人一样,南希说赖莎喜欢说教。1991年7月末,当记者问起赖莎对她的丈夫耳语了什么,她答道:“我可没在我丈夫的耳边说过什么悄悄话,大概另有其人吧。”这番话暗指早前南希曾提起赖莎在戈尔巴乔夫的耳边低声说了“和平”一词。此言一出,里根夫人的心一定会在莫斯科的上空徘徊难安。赖莎的这番回答可谓是一石二鸟,既贬损了南希,又调转了苏联人对她的批评矛头,苏联人曾说她在国家政策和官员任免等事情上插手太多。[21]
就在戈尔巴乔夫于1990年6月在华盛顿进行访问期间,赖莎和芭芭拉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尽管她们的丈夫正忙于贸易谈判,赖莎却陪着芭芭拉参加了位于马萨诸塞州卫斯理学院的毕业典礼。学院最初是邀请芭芭拉本人参加毕业典礼,可是150名学生签名请愿,反对这样一位读了一年大学就因结婚而辍学,然后成为家庭主妇的人发表主题演讲。于是,学校的管理层改变了态度,也邀请赖莎发表演讲。这样做不仅因为赖莎拥有社会学博士学位,是一位大学老师,还因为戈尔巴乔夫的对美政策,使赖莎在美国也极受欢迎。
事实上,赖莎主修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准确地说,她获得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学位,但这些都被巧妙地忽视了。简报中关于她在莫斯科的经历,只提到她学习和教授哲学。考虑到卫斯理学院的论战,苏联方面起初并不愿意让赖莎前往,可是,美国人一再坚持。赖莎也很享受和美国学生见面的机会。她后来说道,正是这些学生的问题激发她创作了自传《我希望》,这本书又着实宣传了一把戈尔巴乔夫的内外政策。[22]
就在莫斯科峰会开幕这天,两位第一夫人游览了克里姆林宫的教堂和博物馆,随后一起参加了以芭芭拉名义捐赠给莫斯科市的一座雕像的揭幕仪式。这座雕像描绘的是《给鸭子让路》的故事,一位鸭妈妈领着八只走在后面的小鸭,创作的灵感来源于1941年出版的美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洛斯基写的畅销书,与送给苏联一模一样的雕塑一直保存在故事的发生地——波士顿公共花园内。芭芭拉在揭幕仪式上发言:“美国波士顿的孩子喜欢鸭子并和它们一起玩耍,莫斯科的孩子也喜欢这么做,一想到这,真是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