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末世长安,风雨飘摇的唐王朝(第8/8页)
由于李漼整日都在忙着处理佛教的恢复与发展问题,所以朝政也渐渐荒废了。许多大臣见了十分忧心,给李漼上奏折,请皇帝远离佛事,专心处理朝政,关心国家的社稷大事。有的大臣甚至说:“当年韩愈因为阻止唐宪宗迎佛骨,已经得罪于他,遭到了贬官,如今又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我都想拿自己的官位来劝谏皇帝了。”
但是李漼根本不给他们以死谏言的机会,闭门埋头在深宫中创作迎佛骨大典上要用的梵呗。李漼在佛教方面颇有造诣,他经常把佛事活动放在宫中进行,因为这样比较方便,而且显得更为庄重。李漼还很喜欢创作,他和宫廷内的伶人高手训练了一支由数百名宫人组成的四方菩萨蛮队,作菩萨舞,如佛降生。每逢佛祖降生的纪念日,宫中也会大肆庆贺,到处张灯结彩,香烟缭绕,诵经念佛的声音不绝于耳,僧人们遍布皇宫各处。
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李漼久病不愈,他觉得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十分焦虑,在寻医问药无果后,就准备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佛祖,想要将佛祖的舍利子迎到宫中,每日供奉。李漼刚下了诏书,就遭到了群臣的反对,纷纷来劝谏他收回成命。文武百官都觉得迎佛骨劳民伤财,而且唐宪宗李纯也曾经迎佛骨入宫,但是没多久就病死了,可见这个举动十分不祥。但是李漼根本听不进大臣们的话,依旧固执己见,他说:“朕心已决,众位爱卿们不必多言,朕要真能活着见到佛骨,就算看完马上死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于是,一场盛况空前的奉迎佛骨大典即将开始了。李漼在奉迎佛骨前,下令用金银制成宝帐,用孔雀羽毛装饰宝刹,用大量的珊瑚、珍珠、玛瑙缀为幡幢。宝刹小的有一丈高,大的高达二丈。在李漼的亲自安排下,整座长安城倾城而出,百姓们排着队,载歌载舞地前往法门寺。由于宝刹很重,抬着走要用轿夫数百人,随行的幡队、伞队也是数以万计,连绵了二十多里。从长安城的开远门到法门寺,一路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诵经之声响彻天地。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一片崇佛的狂潮中。李漼身穿华服,亲自到佛寺恭迎佛骨,顶礼下拜,看到佛骨的时候,甚至还泣不成声。佛骨先是被迎入皇宫,精心地供奉起来。三天之后,佛骨才从宫中请出,安放在安国寺里,供百姓们参观瞻仰。
在天子的感染之下,长安城几天内都沉浸在一片狂热之中。有一名城中的卫兵,为了表达自己对佛祖的崇敬,竟然在佛骨前砍断了自己的左臂,用右手拿着断臂,走一步,一叩首,血流满地;有个高僧头顶一堆燃烧的杂草,头部被烧得焦烂也不为所动,哭卧在佛骨之前;有的人用牙齿咬断了手指,在佛骨前发誓许愿;还有的人用手肘和膝盖着地,爬着迎送佛骨,衣服都被磨烂了。百姓们都互相比着谁对佛祖更为虔诚,做出了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行为,整座长安城都进入了一种癫狂的状态。
表面上,李漼打着为百姓祈福的幌子迎奉佛骨,但他的真实目的却是为被疾病缠身的自己祈求福气,希望自己能够恢复健康,平安长寿。但是佛祖的舍利子并没有给李漼带来福气。就在迎奉佛骨入宫之后的不久,刚满四十岁的李漼就离开了人世,如同这次场面豪华的迎佛骨活动一样,昙花一现,长安百姓崇佛的高潮终于告一段落。
此后,李氏家族的统治几乎名存实亡,耗资巨大的迎佛骨活动导致国库空虚,为了充盈国库,只能剥削百姓,加重赋税,各个地区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李漼迎奉佛骨的活动成为了最后的辉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