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代明君,开创大唐盛世(第6/14页)
李世民还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任命要由宰相讨论之后,经过皇帝的批准才行,这些被选拔出来的官员要轮流到中书省任职,在自己需要的时候随时召见。在处理政事的时候,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要相互监督,起草文书的时候也要各抒己见,写好后还要经过中书侍郎、中书令的审查,再送到门下省进行审定,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要据理力争,不可以马虎了事。这样既避免了权臣专权和皇帝独断,又保证了各项政策法令制定的准确度。
君心若镜,兼听明偏信暗
在玄武门事变发生之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来到长安,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事,还曾经劝说李建成杀掉李世民以绝后患。李世民听后,立刻派人把魏征带来。李世民冷着脸问他:“告诉我,你之前为什么要在我和我哥哥之间挑拨离间?你有什么目的?”旁人听李世民这样问,以为是要跟魏征算账,都替他捏一把汗。但是魏征神态自若、不紧不慢地回答说:“哎,可惜那时候太子没能把你杀掉,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李世民听了,愣了一下,没想到这个人会这样说话,真是胆大包天,但是转念一想,觉得魏征说话直爽,不但没有责怪魏征,反而一挥衣袖说:“罢了,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就不要再提了。”
后来,李世民继位,成为一国之君。他提拔曾经反对过自己的魏征做了谏议大夫。恰好那时,李世民在镇压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各地的追随者们,那些人受到各种迫害都在伺机反叛,魏征就此事向唐太宗进谏说:“陛下,作为皇上要不计前嫌,以怨报怨无法解决问题,只能让祸根永远都清除不掉。”唐太宗觉得言之有理,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下令赦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们,并派魏征作为特使,去做安抚工作。这样,一场一触即发的残酷战争很快就和平解决了。从此之后,李世民对魏征更加信任了。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君王,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和学识是不行的,还得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天生聪慧,自以为才高、骄傲自大,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所以要多听各方面的意见,这样可以变得明智,如果只听单方面的话就会变得昏庸,也就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如果治理天下的君王都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听完连连点头,赞同地说:“你说得真好啊!”
贞观初年,李世民的老部下,汴州刺吏庞相寿因为贪污被人告发,唐太宗极力袒护他,并派人告诉他:“我送你一百匹绢,以后不要再贪污了,你还是做你的刺史好了。”魏征知道此事后,当面责问唐太宗说:“庞相寿因为是你的老部下就可以不追究他的贪污罪,而且还厚赏他,你做亲王时有那么多的部下,如果他们都像他那样贪赃枉法,你又如何惩治他们呢?”在魏征的谏诤下,唐太宗不得不改变了原来的做法。
贞观二年(628年),魏征担任秘书监。李世民想要将官员郑民的女儿纳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了人家,立刻入宫进谏,他对李世民说:“陛下,郑民的女儿早已许配给了陆家,您没有详细查问就将她纳入宫中,如果这件事传了出去,该让百姓怎么议论呢?”李世民听后决定收回成命,但是房玄龄等人却坚决要执行诏令。这时,陆家也派人递上了表章,声称之前虽和郑家有资财往来,但是并没有正式订亲。李世民听得半信半疑,又把魏征叫来询问。魏征说:“陛下明鉴,陆家之所以否定此事,是因为害怕您以后会用此事加害于他,所以才谎称并未订婚。”李世民最终还是收回了纳妃的诏令。
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传说龙的喉咙下面有一片逆鳞,摸到的人会被龙咬死,所以批评皇帝也叫作“逆龙鳞”,后果很严重。魏征勇于进谏,直言不讳,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毕竟皇帝身处高位,即使是明君,但总被说也会觉得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跟魏征说:“你就不能在一众大臣都在场的时候应付一下,等其他时候单独来提意见吗?”魏征说:“以前舜告诉大臣叫他们不要表面服从,背后却有意见。如果臣答应您的要求,以后都当面不说过后再说,那这就是背后有意见,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