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北洋时代(第3/8页)
确实北洋时期有问题,问题在于军阀混战。在袁世凯时代,因为袁的威望很高,没有人敢反抗,全国是统一的。袁世凯死后,因为北洋政府练军不是按照国家军队去做,马上就面临分裂。北洋本身内部分裂,冯国璋与段祺瑞分裂,打了起来,但那只是一方面,打起来的规模也不大,另一派是上海,整个基本局面是比较稳定的。
问题出在国民党捣乱,有很多具体事实。
第一,袁世凯时期,1913年3月20号国会前夕,发生了宋教仁被刺案。当时宋教仁是国民党的实际领导人,代理理事长。孙中山则表示要去修铁路,说十年要修二十万里铁路,中国到现在也没有达到这个数字。是谁将宋教仁杀死的?现在史学界研究,越来越多人同意,一方面袁世凯政府有人,包括国务总理赵秉钧和秘书洪述祖,他们想通过上海的青帮头应夔丞杀掉宋教仁,因为宋教仁想做国务总理,与赵秉钧等有利益矛盾。另一方面,国民党内部有矛盾。上海是陈其美的范围,陈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为什么宋案发生后,为什么那么快抓到人,又为什么很快从监狱出来,又很快被毒死,只有陈其美才有这个能力。当时大家都以为是袁世凯干的。1914年在上海虹口公园落成宋教仁的石像,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字,他说:究竟讲真话还是讲假话?讲真话天会谴责,讲假话也不允许。没办法,只能留给后来的优秀史学家解决。这里话中有话,当时都认为宋教仁是被袁世凯所杀,不对,这里另有内幕。于右任在事件发生前后包括宋教仁临死都在场,完全知道内幕。现在的研究证明,两条线合在了一起。我的文章《袁世凯与国民党:两极摧毁了民初宪政》里面进行了具体论证,博客上有全文。
第二,袁世凯死后,本来国家可以安定了,但国民党孙中山在广东搞了个护法政府。护法政府本身是不合法的,因为国会议员八百人,到广东只有两百多议员,达不到法定人数,但是一直搞了四五年,造成国家分裂。到二十年代,非常国会通过决议,要设立七个总裁与孙中山共同具体领导,孙中山就不愿意了,跑去了上海。后来依靠陈炯明从福建打回广东,国民党又有了势力范围。对于全国统一,多数省份认为不要打仗了,由各省自己解决问题,然后逐步联合起来。孙中山说不行,一定要统一要北伐,陈炯明说财政支付不了这样的战争,孙中山就撤掉陈炯明总司令和省长的职务,陈炯明的部下不服,于是有了1922年6月16号的炮轰总统府事件,把孙文赶出了总统府。不过1923年孙中山重新回到广东,还是要北伐,他不愿意接受和平统一的方针。国家乱就乱在这里。假如用正确主张统一全国也好,但他的统一有些什么呢?他在广东搞党化教育,说黄埔军校是武学堂,广东大学是文学堂,学校都要成为国民党的工具,跟现代教育背道而驰。后来北伐,由苏联出钱、出武器并派出身经百战的红军将领提供帮助,统一了全国,结果带来的是蒋介石的专制统治,将在广州实行的取消新闻自由、取消国民党内自由等措施都写在党章上,规定总理对国会决议有最后决定权,这不是独裁专制是什么?国民党就是这样干的。乱就乱在这里。
最后一乱,是中国二十世纪灾难的最后引爆,是在段祺瑞最后出任执政期间发生的。北洋时期已经初步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架构,但是,所有的现代政治都有一个完善过程,制度设计不合理,就必然有腐败过程,对腐败要通过内部的完善逐步解决。北洋国会腐败的最高表现是曹锟贿选,将国会变成了“猪仔国会”。曹锟是想过总统瘾,其实他做总统一年多,并没有做大的坏事,但是破坏了整个制度。于是孙中山、张作霖、段祺瑞三方联手,通过冯玉祥倒戈,将曹锟政府推翻了。段祺瑞出面做了执政,总统总理都是他,都是临时的。1924年10月,段祺瑞出山,提出自己的治国纲领,步骤包括:召开善后会议,全国各方商量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善后会议后,筹备召开国民代表会议,以美国费城会议为榜样,制订中国的宪法,解决中国怎么成为美国式的联邦政府。这个主张以美国为榜样,对不对?到现在美国还是最民主最有生命力的国家,完全对了,但又被孙中山国民党破坏了。孙中山先说善后会议代表不够,没有民间团体代表,段祺瑞马上改,让各省的商会、教育会、工会等团体派出代表,担任咨询委员,正确的意见同样接纳。政府本来要有妥协,但对本来想捣乱的,妥协也是不够的。孙中山又说开国民代表大会才正确,其实国民会议和国民代表大会完全是一回事,反正不是他主导的就不行,国民党于是坚决不参加会议,造成了分裂。同一时期,关税会议同时召开,决议草案都已经准备好了,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三·一八”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