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暮色襄樊(第5/9页)

可是贾似道的回应是把郝经扣押,对内不宣称,对外不承认,跟没这回事一样。南宋内部对此当然不敢多说什么,何况知道的人本来就少,忽必烈不干了,他派人来问:“我的使者呢?”作为半个世界的主人,他自己觉得无论谁都得马上回答。

贾似道置之不理。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公元1275年,那时南宋灭亡在即。郝经通过最原始的鸿雁传信的方式,让蒙古人知道他被关在南宋真州的忠通军营里,才被救了出来。

这简直是外交史上的一大怪事。在中国,尤其是在宋朝这个极端讲究礼仪的时代里发生,让人觉得真是既黑色又荒诞。

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贾似道给出的答案是,不这样当年鄂州主动求和许岁币的事不就露馅了吗?那会毁掉俺的高大形象的。

忽必烈为人谨慎周密,每次行动前都要有完善的计划。这一次伐宋,他采取了全盘的进攻方案,与之前先蜀川再江南截然不同。

这来自于南宋叛将刘整的建议。

刘整,字武仲,京兆人。曾以十八骑袭破金国信阳城,军中称其为“赛存孝”。中国民间传言,“王不过霸王,武不过存孝”,可见其个人勇力之强。历史证明,这人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的眼光。刘整投降蒙古,给忽必烈带去了一个建议。

与其千里辗转去“斡腹”—先云南再四川再江南,尤其是钓鱼城已成天堑,连上一任的蒙古大汗都饮恨城下,何不攻破荆襄,直面江南?

很多人都会很奇怪,以中国大地之广阔,长江流域之绵长,何处不可渡江,哪座城不通临安,为什么只限于这几点?好像除它们之外,就没有路可通临安了。

还真就是这样。

南宋三大战区,非蜀川,就剩下了京湖、两淮。两淮是南宋兵力最雄厚的地区,一度高达二十多万。这里湖泊众多,水寨星罗棋布,很像是蜀川的山城,蒙古人曾经竭力进攻了三次,都以惨败收场。水,对蒙古人来说,远比山还要可怕。

欲破江南,唯有荆襄,具体指的是襄樊。

襄阳、樊城是两个互为依托的城池,它们据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而建。这里的整体地貌是襄汉平原,非常便于骑兵运动作战。在历史上它的作用非常奇妙,要看当时是什么形势。如果是大一统时期,它非常普通,没有任何显眼的地方。

如果是南北对峙,它的重要性立即凸显,它是南船北马的分界点。北方政权拥有它,可顺势吞并东南;南方政权有了它,可以图谋西北。

何况,除了这里,忽必烈也没有什么可以突破的地方了。所以忽必烈开始给吕文德下套。

吕文德的吕氏集团这时已经建立起来了。贾似道虽然打压了几乎所有的武将群落,但是仍需扶植一些起来,好支配南宋的军队。

吕樵夫当时在鄂州的良好表现带来了巨额的回报,他成了贾似道的亲信。襄阳就在他的管辖下。前线重镇钱粮无数,吕文德名利双收。七八年的和平岁月里,他渐渐变得贪婪、迟钝。值此享受岁月,蒙古人给他来了封信。

建议在襄阳附近展开双边贸易。

这是巨大的商机,主管者每天都会收入巨额的税金,还能顺势产生很多的隐性财富,何乐而不为?尤其是目前的和平时期。

吕文德同意了。蒙古人又很合情合理地提出,为了保证蒙方商人的安全,请求修一座非常小的堡垒。吕文德想了想,也同意了。

贸易站修在樊城东面的白河口,堡垒建在了襄阳东南三十里的鹿门山。这两个工程开动之后,立即有人发觉不对头。

吕文德的弟弟。大将吕文焕亲自去见他哥,提醒吕大樵夫别忘了襄阳的地形是怎样的。

当地民谣有“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之说,指的是樊城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而襄阳两面阻江,分别是北面和东面的汉江、西面的檀溪,也就是三国时刘皇叔骑马极限飞跃的那条溪水。两面环山,分别是城西方向的万山,城南边的楚山、岘山、百丈山等群山。

守襄阳,其实守的就是这些水和这些山。一定要阻敌兵于山水之间,敌军一旦突破了这些山水,襄阳不过就是座孤城而已。

蒙古军修堡垒的鹿门山更加重要,它处于汉水折南入襄阳时的对岸,正是水路的咽喉。这里被蒙古军占据,早晚是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