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百年最强了无痕(第9/13页)
民心永远可用。
这一次用的人叫崔立。崔立,时任金国西面元帅,他带着两百名甲士杀掉京都里两个宰相及部分高级将领,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郑王,他的弟弟崔倚当平章政事、崔侃当殿前都点检。一言而蔽之,他总揽金国大权。
面对鲜血、暴乱,百姓很高兴,终于出了口气,终于有强人站出来了,有希望了。崔立给出的希望是身着御衣,出城与蒙古军主将速不台议和,条件是蒙古人立他为儿皇帝。
北宋的张邦昌是不得已而为之,皇冠落到头顶上时痛不欲生,崔立则欣欣然努力争取。面对送上门来的“儿子”,速不台微笑着表示赞赏。崔立精神大振,回到开封,立即着手去做他盼望已久的赏心乐事。
破坏,永远是人类的原罪,永远能勾起人类灵魂深处最原始的快感。
崔立回开封,第一时间下令烧掉城墙上的各种防御器械,宣布这是蒙古人接受投降的最基本条件,而他就是蒙古人授权的受降监督人,开封城的死活,全在于他是否满意。
怎样满意呢?
破坏。
崔立下令搜捕跟随金帝出逃的官员的家眷,抓到之后拷打玩亵无所不为,全部家财都搜刮殆尽。这种恶行迅速波及城里的每一个角落,上至金国皇室、公卿贵族,下至各级官员、平民百姓,全都被轮番胖揍,直至吐出每一个铜板。
民间的钱、皇宫的钱,都流进了崔立的私宅。
搜刮得差不多了,崔立才想起了蒙古爸爸。他把金国两宫皇太后、梁王、荆王及宗室五百多人押进三十七辆大车里,送俘北行,交给了蒙古大军。金国皇室一锅端了之后,他又选三教、医流、工匠、绣女各色人等送出城。
凡此种种,除了贡品里缺了两个落难皇帝之外,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时的情况宛如重现。这一幕如时空倒流一般,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这是报应吗?这是报应!当年北宋只是没有遵守几个小条约罢了,就被女真人空前残暴地欺侮,天理何在。
遗憾的是,不是宋人亲手还报而已。
回到开封城,崔立的风光转眼即逝,因为蒙古军还是入城了。蒙古人是很有黑色幽默天赋的,他们进城之后,没有第一时间铺开军力,扑向满城的平民百姓,而是集中人手,先去了崔立的家。
速不台从中亚打劫到东亚,是位资深强盗,非常精通怎样用尽可能少的精力,抢到尽可能多的财宝。何必费力去亲自搜刮呢,先让崔立忙,把好东西都集中在崔宅,之后一锅端,多省事。
连同崔家本来的财产,一起被蒙古军搬走。崔立欲哭无泪,想讲理没胆,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一切离他远去。至于他的下场同样是悲惨的。
蒙古人抢完他家,对之彻底放弃,开封全城的百姓一拥而上,他、他全家全部变成碎块。
老窝被端时,在外的金帝完颜守绪也正忙着,他在最后仅存的几个部下中间巧妙斡旋,成功地使之互相残杀,丧失金国最后一丝元气。
事情是这样的,“金国政底”抵达归德,人员共计如下:皇帝一名,完颜守绪;元帅一个,蒲察官奴;统兵元帅一枚,马用;大臣一只,李蹊;马军总领一只,纥石阿列里合;还有一个是归德府当地的知府兼武官石盏女鲁欢。
大猫小猫三两只,矛盾仍然深深深几许。
先是石盏女鲁欢,作为坐地户,他深深地感到了危机。这么多的大佬驾临,置他于何地?这都什么时候了,哪有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骨子里的化外野人气息发作,他最先想到的就是机遇。
把皇帝老子据为己有,进而号令……另外那几个。
石盏女鲁欢以城里粮少为理由,要求这些天里陆续集结的兵力分散出去,到外围自己找食吃,只留下元帅蒲察官奴统领的四百五十名忠孝军、马用嫡系的七百名步兵。对于这事,军方倒没什么反感,这是正常反应,平时也会出现。
军队争权嘛。
可金帝陛下郁闷了,他找到元帅蒲察官奴,小声说:“爱卿,这个石盏女鲁欢把咱们的军队分散了,你要小心些啊。”
蒲察官奴怒了,他想到自己高贵的身份—元帅!不是什么西面元帅、统兵元帅,是元帅!他早就看石盏女鲁欢不顺眼了。当然还有马用也不甘寂寞,现在皇帝有了暗示,那还等什么!他立即行动,目标是鼓动皇帝跟他走,离开归德去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