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第2/5页)

这一点很让人想不通。

其实也没什么,世间事只有故作高深,没有真正的高深。人类的麻烦,除了有限的几种天灾之外,都是人给人找的,之所以出现各种无厘头的事,说到底只有一个原因在作怪—私心。

岳飞北伐成功,赢得一切,那时江山的产权归谁?—这个问题像梦魇一样困扰着赵构。赵九弟是个具有身体和心理双重缺陷的人,他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才能志向,全都充满了小富即安的局限。这种局限是天生的,很难在后天改变。

这是天赋。

岳飞飞扬决勇,翱翔天下,为天子夺天下之忠臣。而赵构远不是秦皇汉武一样的皇帝,他时刻都牢牢地抓着铁算盘,计算他个人的安危富贵。

岳飞再向前就会失去控制,很可能会变成南北朝时南朝的开国皇帝刘裕!这种可能性不管有没有,有多大,只要存在,就必须扼杀!

于是岳飞在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十八日一天内连续接到了十二道金字牌班师令,严令他不许辩解、不许耽搁,立即撤军。

岳飞茫然、错愕、灰心、沮丧。憋了好久好久,当他终于能说出话来时,吐露的心声却是下面这一句:

“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

直到这时,岳飞仍然认为他的陛下是好人、正人,是一位中兴之主,只是由于受了秦桧的蒙蔽蛊惑,才变得倒行逆施、反常错乱。

千般不情万般不愿,也要遵守皇命。岳飞在第二天班师,起兵时,附近州县的百姓都赶了来,拦住了他的马头,问为什么要走。

岳飞来时,他们戴香盆、运粮草倾力支持,岳飞突然要撤走,金人回来会反攻倒算的!百姓何辜,不忘故国却被国所累。

岳飞愧悔难当,无奈中只能取出圣旨,说:“吾不得擅留。”身为军人,他实在没法拒绝军令。但是此情此景,又怎能置之不理?岳飞下令多留五天,由他亲自断后,想跟着宋军走的百姓一起南迁。如此这般,岳飞的军队终于还是南撤了。

岳飞撤走之后,中路的刘锜、最东端的韩世忠跟着撤军,轰轰烈烈的绍兴十年北伐就此突然结束了。它的尾声耐人寻味,金军一方,注意金兀术的命令,他命令孔彦舟,也就是那位抓住洞庭湖义军首领钟相的游寇大佬,领军重占开封。

为何是重占呢?难道金军已经从开封城逃跑了吗?的确,金兀术已逃离了开封。这可不是汉人史书的记载,是《金史》卷七十七《完颜宗弼传》里的记录。

千载一时,只须前进而已!

居然就这样错过了。更让人气得吐血的是这个时候居然有一支部队逆方向冲到了前线,这是谁呢?非常耀眼,是宋军里最核心、最忠心、最让人放心的禁军—杨沂中的部队。他们来干什么?岳飞都撤退了,他们离开赵构远涉大江,为的是什么?

联想之前,答案呼之欲出,这不是来帮岳飞的,这是来监视、掣肘、制衡岳飞的!为了让岳飞撤军,赵构用了多少心思,耍了多少手段啊!从张、王撤退,逼岳飞成孤军,到十二道金牌赤裸裸的命令,这样还不够,竟然派军队准备火线内讧!

可惜的是杨沂中的运气太差,被卷土重来的金军伏击,跟后方失去了联系,把赵构差点吓晕过去。这是赵九弟手里的唯一一支亲兵,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有闪失的啊!

好在杨沂中还是逃回去了。

逃不走的是河南大地上的义军、州城。岳飞撤走后,金军迅速反攻,北伐中所得到的一切都输了回去。义军被镇压,城池被复夺,百姓被残杀。这些消息传来,岳飞义愤填膺,他仰天大叫:“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他可以委屈,但百姓不能危亡;他可以失意,可江山国土不能沦丧!此时,岳飞终于愤怒,终于失控,他心里郁积了太多的东西,必须要说些什么!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