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金归秦桧(第7/8页)

揽权很正常,可秦桧的吃相太难看了。这才哪儿到哪儿,就想跟蔡相公比较。蔡京经历了二十多年磨难,和皇帝志趣相投,才一步步爬了上去,搞讲议司操控全局。

你秦桧才回来不到一年,凭什么一人独大?

官场集体愤怒,一边抵制,说“宰相事无不统,何以局为”;一边派人去长江边通知吕颐浩,说他被秦桧骗了。

吕颐浩一听,非常兴奋,这人不拒绝任何挑战,抽个时间回到临安,就把事办成了。不就是一个小小的秦桧嘛,他才没心情因为这个人而陷进文山会海里。他推荐了一个非常善于内战的大人物,由这个人去搞定秦桧。

朱胜非。

这位前宰相在极其危险的环境里,把苗傅、刘正彦玩死,他的政治斗争技巧堪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由他担任副宰相,同等权力下,秦桧注定会被摁得死死的。

事实也是这样,秦桧慌了,他决定实施那两条“耸动天下”的奇策,由它来挽回一切。这两条奇策的原文很啰唆,简单归纳,其实是一条,也就是“南人自南,北人自北”的延伸。

秦桧主张,原本是长江以南的人就一直住在江南算了,别再想着什么回归中原,没你们什么事;原来是北方的人,比如原河东、河北、河南、江淮地区的人,逃到江南的,都要回到北方去,也就是回到金国人的治理范围内,当一个合格的奴才。

这样,金国就会满意,战争才会平息,宋朝才能稳定。

这些公布之后,的确耸动天下了,秦桧的名声比之前的范宗尹还要响亮。范宗尹只是搞官场清算,去掉某些人的特权福利而已;秦桧是要把已经逃出来的人再送回异族人的虎口里去!

群情激愤,恨不得活吞了他。

只有赵构保持沉默,不是他没神经,而是他在等消息。秦桧为了加大政治筹码,再一次派人给完颜昌送信。赵构要等到回音,看是什么结果再作决定。

等了很久,石沉大海,啥回复也没有。直到这时,赵构才真的怒了,公开斥责道:“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

难道让本皇帝也回北方去当战俘奴才吗?

至此,秦桧终于绝望了。皇帝这样对他,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飘走了。在随后的处理决定上,他见识了赵构在政治上的残暴性。

年轻的赵构真的进化了,他是一个敢于对官场下手的人,这几年里,宰相们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地换,就是一个体现,谁也别想在他的朝廷里掌握实权。这时,他对秦桧的处理决定更是旗帜鲜明。他把秦桧的官职一降到底,并且在朝堂的显眼地段挂出了一纸告示——

秦桧,永不复用。

这等于彻底地、终身地剥夺了秦桧的政治权力。秦桧失败了,不管他负担着多么沉重的历史重任,以什么样的神奇姿态穿越重重关隘,闪亮回归,在这一刻,都被画上了休止符。

这是怎么搞的?传说中,秦相和高宗是一对不离不弃、同进同退,任何时刻都保持着伟大友谊的好同志啊,高宗怎么会这样绝情?

这个原因,我考虑了很久。某天,我灵机一动,终于猜到了。这两人的关系,乃至他们各自的心灵变化,都可以用“婚姻”来比喻。

经历过婚姻的人都知道,男女之间的关系总是会变化的,一个男人在婚前事业有成、相貌英俊,追求他的女人很多,于是,他高高在上,在与妻子的关系里处于主导地位。

但是,如果他婚后还想这样,就不大可能了。如果女方的事业也成功了,哪怕是在他的帮助下成功的,那么,她在婚姻中的地位也会随之改变。退一步说,她没有事业,只是个家庭妇女,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摆到与丈夫平等的地位上。

总之,一切都在变化中。这时,在赵构眼里,秦桧只是一条任他呼来唤去的狗,觉得可用,扔块骨头;觉得讨厌,一脚踢开。

这是开始,可别想着永远这样。

回头说一下这次秦桧倒台的具体原因。仔细分析有两点。一个是由他本身素质决定的。这时,他的骗术还很初级,属于集中精力只骗一时的阶段。

无论是面对赵构,还是面对吕颐浩,他都摆出了一副可爱的模样,一边做着大公无私的事,一边搞小动作。不幸的是,官场是个菜市场,有什么交易,谁和谁干了什么,大家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