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如果还有明天(第3/5页)
宗泽。
宗泽,字汝霖,浙江义乌人,生于公元1060年,现年六十六岁。这是一位老人了,他的一生(年过花甲,可以说是一生了吧)都在折磨中度过。他的人生起步还是不错的,他在三十一岁时考中了进士。这是难能可贵的,第一,他家世代务农,首次有人考中进士;第二,他的年龄不大,刚过而立之年,成为宋朝文官中最幸福的一员,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可他却把自己搞得无比凄惨。
考中进士的时候,悲惨的事情发生了。他所写的策论让考官很为难。不录用吧,文章写得很好;录用了呢,危及头上的乌纱帽。宗泽的策论抨击时弊,把当时元祐年间新、旧两党的错误都列了出来。这还了得,等于把脑袋伸进了马蜂窝里,不狠狠地蜇你一顿,还让不让马蜂活了?
考官很聪明,只在宗泽的出身上加了一个字,就恶心了他一辈子。他将“进士”写成了“同进士”。堂堂正正考来的功名,降到和花钱买官的废料们一个等级。背着这个耻辱,宗泽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简单地说,他一直被压在底层,二十多年过去了,一直都是个县令。眼看快退休了,正赶上宋朝决定联合女真人灭辽这事儿,双方争得不可开交,全国上下不管是谁,都有发言权。
于是,宗泽说话了,造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他反对联金灭辽,这是在和如日中天的六贼唱对台戏啊!以他这样的芝麻小官,根本不用六贼出手,贼子贼孙们早就把他撂倒了。
县官不能当了,只能去看守道观。
宗泽失望了,近三十年的官场生涯,让他对现实绝望了,与其再受折磨,何不就此引退呢?宗泽主动辞职,他想去东阳山谷结庐读书,终老此生。可惜,他不想玩了,有人还惦记着他呢。他被软禁在镇江,从此失去了自由。
两年后,他被放了出来,派去遥远的南方巴州当通判。到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入侵时,他升了官,被委任为磁州知州。
磁州在河北大地上,当时太原失守,真定危急,官员们都急着往南方跑,宗泽却逆着人流去河北,迎向了金军。
这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忠于事实,忠于本心,却不忠于过官本位的世道,这让他在官场上寸步难行,也让他做了与整个官场背道而驰的事。他到了磁州,正准备援军去救真定,却遇到了去金营和谈的赵构。
宗泽劝赵构别去送死了,没人会在这种优势下同意什么和谈。赵构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想了想,决定听宗泽的,并且对宗泽产生了好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果能继续下去,中国的历史很可能会改写,但是,它偏偏拐弯了。
因为王云。
这位给事中大人出事了,磁州人认得他,他在不久之前当过出使金国的使者,路过磁州时,他曾经要求对磁州坚壁清野,把老百姓、财物等都运到城里去,不留给金军。平心而论,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可惜磁州的百姓因此被折腾得够呛。
这个时候,他又来了,磁州人立即火冒三丈。事有凑巧,有人在他的行李里发现了几件和金国服装相似的皂裘。这简直是火上浇油,磁州人认定他是金国的奸细。当时,整个两河地区的人民怒火冲天,只要和金国沾边,宰执人员都能被砍成肉酱,一个小小的给事中算什么?
百姓一拥而上,王云也碎了。
事情过后,宗泽才知道。他只能硬着头皮将此事报告给赵构。赵构没说什么,只是很快离开了磁州,去了相州。多年之后,很多事情都发生了。赵构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提起了这件往事,他认为王云是宗泽杀的,宗泽在他最危险的时候杀了他身边的亲信。
宗泽,从此让赵构不敢再信赖他。
国运在这里拐弯。如果赵构能一直留在宗泽的身边,哪怕以后的事仍然会发生,但由于宗泽的坚持,某些事情必然会有所不同。
而相州……相州的知州叫汪伯彦。
回到开封城,两河尽失,黄河失险,河南大地一马平川,再没有半点阻碍。到了这个地步,宋朝当局终于知道后果的严重性了。赵桓做了一些紧急部署,比如集中城内的守军,清点人数,有七万左右,每一万多人为一军,分成五军,派到四面城墙上去守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