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必须冲击三次(第4/5页)

如果他还活着,应该痛不欲生,再没脸见人;如果他死了,灵魂也不得安宁。他扭曲了一个帝国的命运,更亲手造成了20多万同胞的冤魂。

3万多百战精锐的鄜延军将士,十几万无辜的宋朝民夫,都死在了永乐城里。

战报和李舜举的遗表传到京城时,又是一个深夜了。宋神宗一直在黑暗的皇宫深处等待着,他万万没有想到等来的居然是这样的消息!

一战死难20余万人,这是自宋朝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居然被他这个最有理想、最有抱负的人创造了出来,多么的讽刺,多么的悲哀!

这一夜,神宗绕床苦郁,整夜不眠。第二天早朝时,和臣子们说到永乐城之败,突然间他痛哭失声,无法自抑。

他实在没法原谅自己,极端高傲敏感的心灵让他迅速地坠入自责自伤甚至自虐的情绪里。这一年他年仅35岁,是一个男人最风华正茂、精力旺盛的时段,可他的健康快速地衰败了。

思路越想越窄,越来越低落,要命的是他还非常的聪明。不用别人指责,他自己清楚两大战役败在了哪里——用人不当。

五路西征时王中正是个废物,高遵裕在重任面前居然变得自私,永乐城里的徐禧更是个千古笑话,他本该活在春秋以前的三代里,当个古人多好!

回想安石先生还在时,复熙河、平荆蛮、征交趾,战无不胜,王韶、章惇、熊本、郭逵每个人都独当大任始终其事,两相对比,他找出来的这几个都是些什么动物……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国力损耗、军队凋残、士气低落,如果说他登基以来还有什么贡献的话,就只剩下了熙宁改革。

但是,那条产业链条,必须要通过外战成功、收复土地,才能创造出更大的利润,来回报被压榨的国内经济。现在外战打到这种程度,链条已经崩断,之前改革的弊病立即就会显露出来……这样一来,一生所为,没有一件事是成功的。

甚至连正面的意义都没有!

宋神宗深深地感觉到了绝望,以后的路还要怎样走呢?就在这时,又一个噩耗传来,种谔死了。种谔郁怒淤积,得了背疽,死时年仅57岁。

威名赫赫的鄜延军至此全灭。而这还不是最绝望的事,永乐城之败后半个月,更大的灾难降临到汉人的头上。

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十月十日,宋神宗在皇宫里闲走,偶然心动去了秘书省的藏书阁。他在里边看到了一幅画像。像中人欣秀风雅微微含笑,虽然纸迹已黄,年代久远,可那人竟然像是与他早有前缘,让他久久凝视。

神宗问:此是何人?

——回陛下,乃五代时南唐国主李煜。

原来是他,不愧为风流才子。

当天夜里,神宗在梦中见到了这位百余年前的风流才子南唐国主,李煜向他深深施礼,向他缓缓走近……就在这天夜里,他的第十一皇子出生了,这个孩子名叫“赵佶”。

这是个超级优秀的孩子,当他成长时,整个帝国的少年没有比他更优雅多才的,当他掌权时,整个宋朝之前的所有皇帝,没有任何一个达到了他的高度。在某些成就上,连开国之主赵匡胤都无法企及,而他所完成的帝国理想,更是太宗赵光义所一生念念不忘、矢志追求的。

回到宋神宗,当经历了永乐城之败后,绝大多数的历史书上都说他彻底垮了,从此之后,闭口不谈战争,每天都在自责中度过,直到把自己折磨死。

不对,宋神宗的确在心灵上不算强大,但那是与开天辟地型的帝王比。比如说刘邦和项羽,没人敢说项羽不够强吧,可他在心灵上真的比刘邦弱。说来最后的胜利者都有个共同的素质——怎样面对失败。

刘邦面对项羽败到了底,老爹保不住,儿女可以扔掉,自己可以化了装逃跑,无所不用其极,但怎样都不在乎;项羽只经历了垓下一败,就彻底崩溃了,连回江东老巢重新再来的勇气都没有了。

相比之下,宋神宗还是仁慈了些、太在乎了些。两败之后就不再尝试,他的赌性不重,把自己百姓的命看得太重。

可这不代表他是软弱的,永乐城之败让他恨透了仁多零丁、叶悖麻、咩讹埋等西夏人。战争有胜负,有伤亡,这无可厚非,不足以成仇。可是两国交战,是战士之间的事,就算以当年耶律休哥之强,也放过了雍熙北伐时的随军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