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梁适升官记(第5/5页)
简短地说,谋杀无证据,可是舆论更可怕。庞籍的声誉被损害了。功臣变坏人,他在狄青当上枢密使的三个月后罢相,到郓州去当知州。梁适以第一顺位,由次相升为首相,终于当上了帝国官场第一人。
最后说狄青,有点奇怪,他是主角,可在整个事件里都消失了。这是狄青的升官记,还是梁适的官场秀?很遗憾,是后者。虽然狄大将军英明神武,可回到开封城之后,没有他半点说话的余地。
有的只是事后的表态。
狄青荣升枢密使,进宫谢恩时,皇帝对他凝视了好一会儿,之后带着温和又伤楚的感情说了句话。狄青,朕有御医,可以把脸上的金印去掉,你恢复原貌吧,不要总带着当年的黥字。
狄青一阵感动。他知道,宋朝开国百年,两府宰执大臣从来没有过配军的刺字,这是耻辱,至少是卑贱的标志。皇帝完全是为他着想,让他改头换面,从此抬头做人。但是狄青拒绝了,他对皇帝说了一句话,从此他在皇帝的心中,在天下亿万平民百姓的心中,留下了不灭的印象。
――陛下擢臣,不问门弟,臣正因为脸上有这行金印,才得以报效国家。臣愿留颊上黥字,以使天下贱儿得知,朝廷有此名位相待。
赵祯被感动了,他听得出这是肺腑之言。由此,他更坚信自己做得没错,狄青这人不仅有能力,而且不忘本,是个难得的好臣子。截止到这里,狄青已经获得了皇帝的心,他在官场上,可以说立于不败之地了。不过万事都有好坏两面。
这句话赢得了帝心和民意,那么别的人呢,不是皇帝也不是百姓的那个巨大的团体,他们会怎么想?这一年的狄青刚刚45岁,年富力强,功盖当代,官居西府之首,名符其实地站了人生的巅峰上,他满怀豪情壮志地活着,以实打实的功绩说话,不去理会身边阴柔粘黏的污秽官场,怎一个自豪爽快了得?
但是,他也就此成了一个异类,与众不同,有时并不会换来惊羡欣赏的目光,而是个招灾惹祸的罪过。回望这段历史,有时真的很想问一下狄大将军,您精通兵法,百战百胜,是不是忘了眼前的处境?
到处都是文官,哪有您的盟友。孤军深入,内外无援,这是置之于死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