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荣耀三川口(第5/8页)
这两位军区副总司令级的将军已经率部杀到了土门,为的是堵截李元昊,但非常可惜,消息得到的晚了些,李元昊早就冲进鄜延路的腹地了。
接到命令,救兵如救火,刘平立即带兵往回赶。查一下史书,可以看出这时刘平、石元孙所部人马的状态是怎样的。
刘平的驻地是庆州,先前是行军4天,才赶到的保安军,在这里和石元孙汇合,两军合并杀向土门。这时再往回赶,出现的问题就有三个:
第一,劳累程度。这时是西北的寒冬正月天,冰天冻土,寒风刺骨,他们的兵种里还有步兵。行军4天之后再往回赶,这时他们的战斗力要打多少折扣?
第二,人马数量。这是极其诡异的一点,在各种各样的古代、现代的文献书籍,有的提到了刘平、石元孙所部的兵力数字,那是让人头皮发炸的抓狂感觉——居然只有不到1万人!大宋朝号称百万禁军,为什么两位军区副总司令出战,居然只有不到一万人马,而且还是步、骑混杂?!这在历代史书中都没有交代原因!
第三,这一点才是最最重要的。刘平、石元孙两位将军,你们想过没有,李元昊攻破金明寨,前锋直抵延州城,他的势力范围,尤其是游牧民族的骑兵活动范围有多大?从延州到土门其间有多远,范雍的传令兵得有多神勇,才能飞越种种难关,把增援命令交到你们手上?
都没有答案,史书中没有交代,后世人不能凭空猜想,所能确定的只有他们的行动。面对种种困难,刘平激励部下——“义士赴人之急,蹈汤火犹平地,况国事乎!”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赶到延州去,救我们的首脑,去歼灭李元昊。
之后不分昼夜,全力行军,到万安镇之后全军不得不分流,骑兵先行,由刘平、石元孙率领越过被占领的金明寨,继续向延州挺进。需要指出的是,金明寨是空的,不仅没看到敌人,连原驻军及家属都踪迹不见。
他们都去哪儿了?
带着这样的疑问,全军继续赶路,天黑时到达了三川口外围。三川口,延川、宜川、经川等三条河流在此汇合,是一片滩涂地。当天突然下起了大雪,寒冬时节,人困马乏,刘平决定在这里休息一下,营址选在了三川口以西10里。
毕竟延州城就要到了,战斗即将打响,必须让军队得到喘息。
可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了范雍的第二次急报。是宋军传递紧急命令的“急脚子”,命令他们不准歇息,火速开拔,不惜一切代价赶赴延州。并且为了防止西夏人乘机混进城,要他把队伍化整为零,一批批分开进城。军令如山,刘平只好照办,但等到一连放出去50小队之后,他猛然发觉不对。
前方一点反应都没有,他的军队像是失踪了一样,再找传令的急脚子,也已经失踪。上当了!刘平瞬间反应过来,这时怎么办?派人去追?还是全体都压上去,这个决断很难下,但刘平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
如果前方是李元昊的埋伏,那么现在的兵力绝对不够,冲上去只是陪着那50小队送死;如果传来的命令的确是范雍下的,那么就没有危险,冲上去根本没有意义。
当天刘平稳住剩余的骑兵,就在三川口的营地里歇息,静静地等着后面步兵的到来。这一夜就这样过去了,天亮以后,步兵仍然没有赶上来,刘平决定全军后撤,延州城在望,也就是李元昊在望,必须要集结起全部力量。
往回一直逆行20里,才遇到了昼夜不停赶路的步兵。唯一的好消息是兵力骤然增加了2000余人,那是鄜延路都监黄德和、巡检万俟政、延州西路都巡检使郭遵,他们同样被范雍从驻地召集,在三川口附近遇到了刘平的步兵。
这样步、骑混合,刘平在开战之初终于又把兵力上升到一万余人以上。当天宋军结阵东行,5里路之后到达了三川口的五龙川。这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荒凉滩头,从此后名垂青史。
因为宋军在这里失败。惨痛的、屈辱的,但也光荣、壮烈的失败!
天上的雪一直在下,五龙川里的河水开始解冻,河的南岸终于出现了大片的西夏军队,就在这一瞬间,胜负的悬念已经消失。
当年的大宋西军应该看到了一个让他们不敢置信的场景,李元昊的军队竟然这样多!那至少在15万人上下……一点都没夸张,他带来了近7万人的党项骑兵,另外的那一半是金明寨里的原党项、羌等混合兵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转过头来就攻向了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