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妈妈,我想你(第4/6页)

当年的“小娘娘”杨妃,现在的杨太后。历史证明她可真是刘娥的好姐妹,就算死了,刘娥都要让伟大的母爱由她延续,以书面遗诏的方式留言,要她继续垂帘听政,“保护”好她们的儿子赵祯。

结果就在赵祯第一次亲政的朝会开场上,好戏上演。一位阁门使(负责礼仪交接)突然拦住了官员队伍——请大家稍微拐个弯,别忘了规矩,先去朝见太后。

场面凝固,暗自咬牙。这就是当时宋朝百官的形象。没人敢出头说话,一来,这是近10年以来都以皇命方式发出的太后诏书,都服从惯了;二来,皇帝本人也并没有明确反对。但是危险系数却是超级的,一旦这次去朝拜,那么马上就会变成定式,宋朝立即就会进入另一个太后执政的时段。

太后复太后,太后何其多。宋朝尽太后,皇帝成蹉跎!

危急之中,突然有一位官员挤出了人群,向这个传达员断喝一声:“谁命汝来?!”只有四个字,然后一切结束,该阁门使立即消失。

细想一下,真是艺术。第一,这人的身份非同小可,乃是当时的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蔡齐。这个部门的属性就是全体官员的克星。连同宰相在内,都是它的监管对象,何况是个小小的阁门使;第二,蔡齐一向与刘娥作对,当年刘娥许诺,只要他肯动一动笔,写一座大庙的开光词,就能得到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头衔,多优厚,可他就是不写,宁肯被贬出京,到河南反省。

这样的人突然发飙,想想被打击的人是什么滋味?何况还有第三。就是那四个字的威力。“谁命汝来?!”这是关键,这个阁门使当然不是突然发疯,自动跳出来当紫禁城里的红绿灯,他上面有人。多年以来,有太多的内侍太监们因为太后掌权才鸡犬升天,现在刘太后死了,如果再立一位杨太后,是不是照样唯他们独尊?

想得美,也不看看文官集团已经忍了多少年。

杨太后的垂帘之梦就此破碎,而且关于刘太后的身后之事也就此定性。天下人都知道了,皇帝陛下讨厌自己的继母,风向180度大转变,该怎么办,还有人不明白吗?

宋朝的官儿们,不分大小,一窝蜂地拥了出来,争先恐后向新皇帝报料,您的继母大人在这10年之间这样那样的不对,那样这样的不妥,而且某些事情还相当地邪恶呢……仁宗就有些犹豫,是不是应该顺应一下民众的愿望,把大娘娘的生平重新总结一下呢?

历史的岔口出现,宋朝的整风清算运动即将开始。一旦真的开始了,那么刚从“天书降”、“圣祖临”等国家统筹事件中恢复了10年平静的宋朝,势必就会再次进入混乱。

在这个关键时刻,宋朝有两个人保持住了清醒。奇妙的是,这两个人之所以能清醒的理由,却截然相反。一个是范仲淹,他在明道一年的四月十八日回到了东京,重新进入帝国的权力中心。刚回来就和整个朝廷唱了个大反调。

他上书对赵祯说,陛下,您别再过多地纠缠以前的小事了,太后保护了您10多年,现在要多想她的好处,其他的都忘了吧。

赵祯既感动又羞惭,这句话出自从前反抗刘娥最激烈的范仲淹之口,比什么样的规劝都有力度。他马上就清醒了,大娘娘纵有千般不是,也留给了他一个完整的国家,以及他本人完整无缺的身体。还有什么好说的,他下令这件事到此为止。

不许再议论皇太后垂帘听政时的任何得失对错。

第二个人从始至终都保持着沉默,没有任何动作。可事实上他本应是动作最大、无所不在的那个人。因为他是帝国首相吕夷简。

首相大人一直微微冷笑,从蔡齐呵斥阁门使开始,到范仲淹给清算运动画上句号为止,他都无动于衷。你们都在搞什么?官,不是这样当的。看我翻手为云覆手雨,怎样撂倒别人……再干掉自己。

当别人用谄媚迎奉的手段去追求地位时,当范仲淹用学识和良知主持公道时,吕夷简早己直奔主题。帝国首相已经和新出炉的皇帝私下里交流了很久,为的是定下来新一届的政府名单。

一个大原则,凡是与刘太后关系密切的,不要;凡是与刘太后作对的,升官。这里面就包括了之前发过言的范仲淹。他是和宋绶一起回京的,小回顾一下就能发现,当年他俩接力一样地上书要求刘娥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