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28/31页)
第二年(401年),桓玄的野心越来越明显,陶渊明在诗中写道: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就是说:“我为什么要舍去隐居生活,跑去做官呢?”看得出,他萌生退意,严重后悔。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他遂借机辞职回家,再次隐居。
403年十二月,桓玄筑坛告天,于十二月正式登位为帝,并改元“永始”,建立“桓楚”政权,然后把晋安帝封为平固王,迁于浔阳监管,而陶渊明隐居之地,就在浔阳。他在《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写道: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完全一副“你们闹吧闹吧,爱咋咋地,和我没关系”的姿态。但是,若真能这么潇洒豁达,还需要故意表现出“漠不关心”吗?桓玄十二月篡位登基,陶渊明十二月就写了这么一首诗,说自己“漠不关心”,可能吗?
可是,时局世局,又岂是自己能管得了的?除了做书生之叹,又能如何呢?
陶渊明说是“不关我事”,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桓玄篡位纯属闹剧,他根本不是治国的材料,只是趁乱而起,侥幸捡了个便宜而已。他一称帝,立刻引来天下不满。这时候,大败“长生人军”的刘裕,早已成为北府军的实际领袖,出任建武将军、下邳太守,他率先反对桓玄。
404年二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伐桓玄。桓玄架不住刘裕的攻击,三月初就兵败逃离建康,跑到浔阳,然后挟持了傻子晋安帝逃到江陵。
这时候,陶渊明的选择呢?陶渊明后来写了一组诗《咏古》,借古喻今、抒发心志,其中第二首,歌咏的是汉末“义士”田畴。
田畴?田畴是干吗的?田畴是汉末高士。董卓乱政,朝廷征招田畴出仕,甚至允以“三公”的高官,但他都避不出山。后来曹操北征乌桓,田畴却主动投奔曹操,还立了大功。
大约知道了吧?陶渊明歌咏田畴,其实就是表露自己的心思和选择。东晋乱局,何尝不是汉末乱局?桓玄篡位,何尝不类似董卓乱政?曹操当年破黄巾、击董卓,功震九州、建立霸业;现在,破孙恩之乱的刘裕,正在发兵攻打桓玄,在陶渊明看来,刘裕难道不是曹操的翻版吗?
那么,自己还等什么?自己就要效仿田畴,积极投身明主,建功立业,不负一身学问,方能“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于是,陶渊明离开隐居的家,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晋安帝到江陵的始末,报告给了刘裕。
或许一般人不愿相信,不为外物所动、飘然出尘、一心隐居的大隐士陶渊明,怎么会前后不一,积极投身政治斗争呢?其实很正常,他也是人,他也有基本需求。绝对超然物外、高蹈出尘的“陶渊明”,只是历代文人的假想罢了。
陶渊明也不能免俗,也得吃喝拉撒,虽然他讽刺“真风告逝,大伪斯兴”,说到底,他也是诸多“大伪”之一罢了。
中国文化,从来不敢面对血淋淋的现实,不敢承认赤裸裸的人性,妄图多宣传“美好的理想”,就能改变人性的恶。其实这样做,只是把问题藏住,让人变得更加虚伪罢了。
再来看这个情报——桓玄挟持晋安帝逃到江陵的事情,难道只有隐居乡下的陶渊明知道?刘裕就没有情报员?明眼人都知道,这个“情报”,谈不上多大价值。陶渊明此举,只是借以表明心迹、找个理由来出仕罢了。面对跑了几百里前来投奔自己的名士,刘裕当然给予优待,命他为镇军参军。
陶渊明第三次出仕——至少这时候的他,对仕途还是抱有很大期待的。
404年五月,桓玄兵败被杀,傻皇帝司马德宗重新坐回了宝座。
据说,桓玄篡位前两年,衡阳有母鸡变成雄鸡,八十日后鸡冠却萎缩了——这也是个征兆。后来从桓玄建立桓楚政权到兵败逃离建康,刚好就是八十日。当时还有个有童谣:
长干巷,巷长干,今年杀郎君,后年斩诸桓。
“郎君”即司马元显,司马元显于元兴元年(402年)被桓玄所杀。桓玄篡位是大罪,失败后桓氏灭门,时间正好是“后年(4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