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15/31页)

在玄学昌盛的东晋,却偶然地具备了各种条件,王导就成为一个实践的典型,但是真正把这种理想发挥到极致的,则是谢安。谢安人格上潇洒风流、胸怀旷达,功业上则治国安民、奇勋不二,知识分子几千年的理想,在谢安身上完美地呈现出来。

只可惜,遍观中国历史几千年,结合得如此完美的,也就仅他一人而已!

谢安出身很好,前面提到的大名士谢尚就是他表哥。谢安早年没有出仕,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虽然隐居,却没有与世隔绝,研究学问,教导谢家子弟,和天下名士交流,比如王羲之、孙绰,甚至当时的高僧支道林等,都是他的座上客。

他教育后辈以启发为主,不呆板,不说教,关于这个,还有个很有名的故事。

有一天大雪纷飞,谢安和子侄们在一起聊诗,谢安就问了:

白雪纷纷何所似?

就是说,你们看这大雪用什么比喻合适啊?

侄子谢郎率先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大笑。谢道韫这位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才女,就是谢安调教出来的,后来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后人也因此称女子的才华为“柳絮才”,《红楼梦》里就用“柳絮才”来夸赞林妹妹。

谢安隐居东山时期,曾写过一组《与王胡之诗》,是他当时思想的写照。

鲜冰玉凝,遇阳则消。素雪珠丽,洁不崇朝。膏以朗煎,兰由芳凋。

哲人悟之,和任不摽。外不寄傲,内润琼瑶。如彼潜鸿,拂羽雪霄。

这是《与王胡之诗》六首中的一首,大意是:鲜洁的冰像玉一样美,一旦遇上太阳就融化;白雪像珍珠一样晶莹,但是维持不过半天;油灯因为能发光而受到熬煎,兰草因为有香味所以被人采摘。列举了几个例子之后,谢安说,哲人因此而悟出道理:美好就会召来祸患,所以不要轻易显露才华。应该做到外表不嚣张,内在很温润。这样才能像大雁、白鹤一样,翱翔天际,与云为朋。

这首诗,基本就是《庄子》“无用之用”思想的诗歌版,因为有才华,所以会受累,所以不能保全天年,所以要藏锋示拙。

但若真如庄子那样拒绝出仕,谢安就不是谢安了,也就不是中国士大夫的理想了。前面说了,中国士大夫的理想是既不失掉功名利禄,也不被世俗牵累,两头都想要,两头都想好。

谢安虽然隐居,却声名在外,当时甚至有“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呼声。

最终,谢安还是出仕了。360年,谢安41岁,出任桓温的军中司马,正式踏入官场。

谢安出仕,被很多人讥讽。有人送给桓温一副草药,其中有一味叫作“远志”。桓温拿起来问谢安:“这种药又叫小草,为什么一种药会有两个名字?”

谢安还没有回答,帐下郝隆就应声而答:“隐居不仕就叫远志,出仕以后就是小草。”

谢安知道是讽刺自己,就对郝隆说:“郝参军知识广博,咱们试着辩一次看?”

桓温于是出来打圆场:“郝参军并无恶意。”

郝隆也知道自己辩不过谢安,讨了嘴上便宜,就不再多说了。

谢安出山后第三年,其兄谢万病逝,谢安回家奔丧。不久,朝廷又征招谢安为吴兴太守,接着又征为侍中,升吏部尚书、中护军,一路青云直上。

谢安就是在这时候,和王坦之一起,挫败了桓温篡位阴谋的。

376年(太元元年),小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满14岁,开始亲临朝政。王坦之出京任徐州刺史,这时桓温早已死去,其弟桓冲掌兵权,但却没有丝毫野心。谢安则任中书监、录尚书事,成为实际上的宰辅了。

在他执政的十多年,朝局安稳、百姓富足,江南一派繁荣景象。

不过好景不长。在东晋自足安逸的同时,北方却射来一道贪婪的目光,东晋王朝将面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灾难。

苻坚大帝

此刻的北方,在乱哄哄一堆少数民族国家中,出现了一个强悍的政权——前秦。

前秦,是氐人政权。氐人首领蒲洪,因为看了谶书,见上面有“草付为王”的预言,遂改姓“苻”,名为“符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