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3/4页)

第二军一共四个旅,各自为战,除了李景林的两旅以外,张宗昌的第三旅往冷口进攻;另外配属的第二十五旅,旅长叫蔡平本,则在第三旅东面,沿青龙河前进。这两路都遭遇了强烈的抵抗,直军第一路正是吴佩孚的主力。两军鏖战,一连七八昼夜,枪声炮声,没有断过,山鸡谷应,打得昏天黑地。

直军的主力,摆在山海关与九门口之间;九门口但是多尔衮大破李自成的一片石,南面隔着一座角山,与山海关是两个战场,张学良与姜登选商定,第三军副军长郭松龄率领二、六两旅共六个团,担任山海关正面;第一军副军长韩麟春,率领四、十六两旅五个团担任九门口及其以西以北各关口。另外以十二旅的三个团作为预备队。联军指挥部则设在山海关东面的前所;二万五千分之一的军用地图是向日本驻军借来的。

十月初开始大战,双方都有重大伤亡。原以为山海关正面会先得手,不道直军是由保定军校有名的战术教官李藻麟指挥,防御工事极其坚固,因而奉军毫无进展;郭松龄情急之下,未经联军指挥部同意,把预备队的三个团也都调了去作战,却仍然不能打开局面。

反而是九门口一带,十六旅的一个团,突破了黄土岭口,接着也攻下了九门口,但却无法扩大战果,因为兵力不够;如果预备队未为郭松龄调走,情形就不同了。

在冷口一带,张宗昌打得精疲力竭,要他的参谋长王翰鸣向李景林求援;王翰鸣答他说:“我跟李景林是同学,再清楚他的为人不过;你别指望他会拨,个人给你。你无论如何顶在那里;过了今天晚上,明天再想办法。”

第二天一早,蔡平本派了个参谋来见王翰鸣,要求支援;蔡平本的部队为直军精锐时全胜的十四旅所包围,形势非常危殆。王翰鸣心想,蔡平本一垮,时全胜便可转攻张宗昌,那时非一败涂地不可;因而决定冒险,写了一封信派人骑马送交第五十五团团长褚玉璞,火速抽调五百人前来;并且要严守秘密,对任何人都不能透露任务。这是因为怕张宗昌知道了,心里恐慌会支持不住。

张宗昌对王翰鸣十分信任,曾经公开宣布:“俺的命令,可以不听,参谋长的话,非听不可。”因此褚玉璞带了五百人来,照王翰鸣的指示,从侧面奇袭时全胜的包围圈,将蔡平本救了出来;而奇怪的是直军似乎有撤退的模样了。

原来吴佩孚的战略是,先用大量兵力,在山海关至九门口一线,吸住了奉军的主力第一、第三联军;再由冯玉祥出热河,牵制奉军在锦州、绥中一带待命的预备队,那是张作相的第四军与吴俊升的第五军,训练及装备虽不如一、三两军,但都是能征惯战的老兵,是奉军的第二主力。至于李景林、张宗昌的部队,吴佩孚并没有看在眼里,只以为王怀庆、米振标凭险便可固守。

这针锋相对的三路正兵以外,吴佩孚另有一路奇兵,包括装备最好的靳云鹦的第十四师;张福来的第二十四师,以及由他的第三师中抽调出来子弟兵第六旅,约计两万人,由温树德指挥的渤海舰队载运至葫芦岛登陆,截断山海关奉军的归路,直扑奉天,生擒张作霖。

战略是很高明,坏在吴佩孚以儒将自命,自炫有“手挥三弦,目送飞鸿”的才干,常常在一面批公事,一面会客之际,自己泄漏了许多机密。他的这一枝奇兵,外界知道的就很不少,王维城曾当面警告过他;但他仍以为计出万全,轻视东北海军只有两条三千余吨商船及一条购自俄国的破冰船所改装的军舰,名为“镇海”、“威海”、“定海”,其实只能在近海巡弋,不堪一击,所以仍照预定计划,只待奉军旷日持久,师老无功、士气消沉时,出兵葫芦岛,展开奇袭。

那知东北海军虽微不足道,但他们的海军司令沈鸿烈,却真是“九头鸟”,以他日本海军学校出身的学历,与在参谋本部为主管海军作战及海防事宜以及在陆大担任海军教官的经历,加以张作霖的“奉票”的支持,与渤海舰队已经搭上线,接上电了。

另一方面,冯玉样的第三路军,将行军路拉得极长,而且越到前线兵越少;不过战报却很热闹。经常有“遭遇战”力战歼敌的报告。事实上对于吴佩孚所希望的牵制锦州、绥中一带的奉军,可说全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