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谁帮武则天夺权(第4/5页)

这场战争爆发的时候,刘仁轨已经60岁了,但这却是他第一次独立指挥大规模战役。这位老军人从李渊时期就入伍参军,到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干到了县尉,却因擅杀都尉差点被李世民处死,幸亏魏征说情才捡回一命。在李世民时代,他始终是县丞一类的芝麻官,直到唐高宗登基后,才升任给事中,后来李义府被人告发,他公正处理,得罪了当时这位位高权重的“李猫”,虽被提升为山东刺史,却因运送粮食的时候遭遇飓风,被李义府下狱,幸亏武则天说情,才免于一死。不久之后,高句丽战事吃紧,刘仁轨得武则天举荐,临危受命渡海东征。

武则天赏识刘仁轨,是从刘仁轨做给事中开始的。当时的刘仁轨曾上《平高句丽五策疏》,提出了从辽东、山东水陆两面夹击高句丽的战略。从那时起,武则天就认定了这位老将的能量,虽然此后刘仁轨得罪了武则天的心腹李义府,但武则天仍然举荐了他。公元661年三月,刘仁轨出征,唐军从锦江登陆,一举击破百济军的包围圈,锦江一战歼敌万人,百济联手高句丽夹击唐军的计划彻底破产。得胜后的唐军又遇大雪酷寒,唐高宗闻讯,意图让刘仁轨赶快班师,刘仁轨却坚决反对,认为现在班师会功亏一篑。果然不出刘仁轨所料,百济随后联合日本,联兵向唐军发起反扑,刘仁轨当机立断,率领水师抵达白江口,与日本舰队相持,日军此时有5万多人,是唐军的5倍,敌众我寡下,刘仁轨先抢占江口,逼得日本水师400多艘战船,只能挤在狭窄的河道里,继而发动火攻,5万日军登时陷入了一片火海,唐军趁势冲杀,一场大捷,杀得日本军队全军覆没。这场中国史书记载不多的战役,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第一次交兵——中日白江口之战。也正因此战失败,此后的日本,对中国由侵略一度变成仰视,下死命向中国学习。

朝鲜战场得胜归来的刘仁轨,得到了唐王朝的嘉奖,一下子官升6级。到了公元665年,又升为太子左中护,成为武则天长子李弘的近臣。刘仁轨为人以忠厚著称,当年他得罪李义府时,李义府的亲信袁异式曾为虎作伥,拼命陷害他,而刘仁轨得宠后,非但没有反攻倒算,反而向唐高宗举荐袁异式之能。此后,刘仁轨一度退休归养,后来唐军败于吐蕃后,刘仁轨临危受命,又负责防备吐蕃,此后又被任命为太子李弘的左庶子。这时唐高宗已经荒废国事,刘仁轨的飞黄腾达,大多出自武则天的授意。李弘死后,武则天的次子李贤、三子李显相继为储君,刘仁轨皆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可谓对他信任有加。

但对于高宗后期的政治形势,刘仁轨有清醒的判断。白江口之战后的这些年,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辞官”。到了唐高宗晚期的公元683年,他的辞呈终于获得了批准。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亲政,大肆清洗前朝旧臣,作为武则天亲信的刘仁轨再次被起复,甚至对刘仁轨说“昔汉以关中事委萧何,今亦委你”,将刘仁轨看做汉朝良相萧何。刘仁轨一面请辞,一面兢兢业业地为武则天做事,比如他曾弹劾反对武则天的郎将姜嗣宗,使姜嗣宗被判死刑。公元685年,加封左相的刘仁轨病死于任上,武则天命令朝堂停朝3日以悼念,可谓宠信之至。

在武则天最终登基的道路上,有一个人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人,武则天能否成为女皇帝,或许要打个问号。然而这个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其本意并非如此,对于武则天最终登基这个结果,他也许只能说——我不是故意的。

这个人就是裴炎。

唐高宗一朝,做得最多的就是清洗。先清洗掉长孙无忌这些老臣,而后又清洗掉李义府这些功臣。政治斗争打得热闹,可国家大事也要有人干活儿。一个能干活的人,就这样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裴炎。

裴炎是山西闻喜人,出身于当地的裴家大族,曾在弘文馆就读,后来在科举中及第,得以进入仕途。这样一个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原本是很难入武则天法眼的。裴炎入仕后从基层做起,先在山东、河南等地做过地方官,后又回中央做过御史。而他崭露头角,却是拜这时期唐王朝遭遇的“极端天气”事件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