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西魏的『脱贫』之道(第3/6页)
苏绰是陕西武功人,年轻时候就以“博览群书,尤善算术”著称,他得到宇文泰的赏识,是公元534年宇文泰占领长安的时候。当时的宇文泰,自以为已经占有关中,一派志得意满的气概,特意邀请滞留在长安的各家族子弟饮宴,在饮宴期间,面对洋洋自得的宇文泰,苏绰不动声色的一句“将军此时祸将至也”,引起了宇文泰的侧目。面对宇文泰的怒视,苏绰不慌不忙,丝丝入扣地分析了此时宇文泰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民穷”、“财尽”、“人心不定”等,有理有据,很快让宇文泰心悦诚服。从此开始,苏绰就成了宇文泰身边的重要谋士,这不仅仅是苏绰个人命运的转化,更是宇文泰统治政策的改变。这之前的宇文泰,因为出身于下层军人,对于关中的世家大族并不感冒,他最多只是和当地的寒门地主有过合作,但是在苏绰之后,宇文泰的政策,调整为与关中汉族大族之间的全面合作。很快在苏绰的主持下,宇文泰出台了“六条诏书”政策,这六条诏书,包括清心、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诉、均赋税六条。六条之中,其中的“清心”,指的是帝王要提升个人的修养;“教化”,指的是帝王要重视教育,建立学校,普及汉族儒家文化;“尽地利”,指的是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恤狱诉,说的是要严明刑法,清明吏治;均赋税,就是要减轻老百姓负担,轻徭薄赋。这几条内容,大多属于封建社会都曾出现过的仁政,但唯独“擢贤良”这条,在宇文泰的政权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擢贤良”中,首先是要恢复曹魏时期的门阀制度,即取材首先要凭门第,这一点是为了笼络当时在关中依然具有巨大势力的士族们,但是同时又有“贤良”的要求,即在选拔门阀子弟的时候,要以“贤良”为先,关陇士族的英才们,也就因此被宇文泰所用。比起东魏的高欢来,宇文泰这招显然要高明得多,东魏的士族们虽然也与东魏政权合作,但一则良莠不齐,反而激化矛盾,二则高欢的“大鲜卑主义”,也导致了与士族之间的多次内耗。而西魏的鲜卑军阀与当地汉族士族,却因此实现了“和谐”。
帮助宇文泰实现和谐的苏绰,是宇文泰身边的重要名臣。作为名臣,他经常利用一切机会对宇文泰进行“讽谏”。比如有一次陪同宇文泰出游的时候,路过汉代的仓池,宇文泰突然心血来潮,问起大家仓池的历史,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唯独苏绰侃侃而谈。谈到最后,主体内容却变成了要求宇文泰节俭,不要重蹈前代奢侈腐化亡国的教训,如此进谏,宇文泰却不生气,反而当场称赞苏绰是“奇才”,竟然一口气拉他谈了三天三夜。就在苏绰主政期间,对于西魏的政治进行了大胆革新,订立了36条新制,包括整顿贪污、裁减官员、设立正长、实行屯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36条新制之中,贯彻最为彻底的就是吏治的改革,将整顿贪污腐败,以及考核官员放在了首位。北魏末期以来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状况得以扭转。与此同时,宇文泰的大量鲜卑军队实行屯田,转入了农耕生活。而随后府兵制的推行,使大量汉族农民进入了西魏军队中,西魏军队的构成,也由原来的鲜卑人为主体,日益变成了以汉族为主,这几条,均对后来西魏政权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西魏拨乱反正,实行全盘汉化的同时,宇文泰其实并没有迎来多少“和平年代”,因为高欢建立的东魏,始终作为一个重大威胁存在。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高欢深知西魏的威胁,他很想趁自己有生之年,解决掉宇文泰这个麻烦。诚如高欢对自己的亲近部将高昂所说“此黑獭为一大患,恐吾儿不及也”。此时的东魏,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完全压倒了西魏,平灭西魏确实是最好的时机,但幸运的是,这样的危急局面,宇文泰最终还是挺了过去。
三
最让高欢痛惜的,就是当年宇文泰差点死在他手里。高欢平灭尔朱荣的时候,为了防止高欢顺势挥师西进,宇文泰受到贺拔岳的委派,到高欢处出使通好,当时高欢见宇文泰仪表堂堂,深恐将来他会成为自己大患,趁机拉拢宇文泰不成,随后又杀心大起,意图除宇文泰而后快。但宇文泰贼精,嗅到风向不对,立刻拔马逃命,就这样,高欢失去了一次灭掉对手的机会。当然,高欢当时的犹豫也不无道理,此时的高欢刚刚平定尔朱荣,自身力量不足,也自然不敢贸然与盘踞关中的贺拔岳翻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