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北魏末期的中原大动乱(第4/6页)
北魏的腐败,自然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胡太后当政的时候,北魏老百姓的赋税激增,一个农民要上交的赋税,比魏孝文帝时期已经增加了近8倍。北魏的许多皇族,更热衷于从事高利贷生意,放贷给农民收取高利息,这样的结果,自然让老百姓的苦难越来越深。
相比之下,苦难更深的,却是此时镇守北方的六镇军人们。
我们前面不断地提到六镇,在这里,对六镇作一个详细的解释。北魏从南下中原开始,北方始终面临着的威胁柔然。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曾经发动过大规模的北伐战争,一度把柔然打得奄奄一息,但是当时的魏太武帝拓跋焘,急于进行南伐刘宋的战争,所以在即将歼灭柔然的关键时刻,选择了收兵南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当时遭到沉重打击的柔然,保留了复兴的元气,到了公元490年魏孝文帝迁都的时候,柔然已经成为了北魏的巨大威胁。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柔然经常侵扰北魏的北方边境,甚至多次威胁到国都平城,为了让国都有一个安稳的环境,因此才选择了迁都。为了防御柔然的进攻,北魏在平城以北,修筑了一条2000余里的长城,后来又在延边要害的地方,广泛地修筑军事据点,这些据点的名字,就叫做镇,最著名的六个掌握要害的军事据点,就是所谓的“六镇”,包括怀朔镇、武川镇、复明镇、柔轩镇、槐黄镇、沃野镇。这六个镇,是北魏防御柔然南下的要冲,在北魏定都平城期间,驻守六镇的军队,是北魏最精锐的军队,因为有守卫国都的重任,他们的待遇,相当于当时北魏的禁军,统军的军官都是鲜卑族贵族,在北魏军中有着世袭崇高的地位,士兵们也有非常高的待遇。从魏太武帝拓跋焘开始,北魏皇族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历代皇帝每年都要巡视六镇,封赏六镇的士兵将领们,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的时候,既然国都都迁了,这个规矩当然也就名存实亡了。
在北魏迁都之后,原本占有重要地位的六镇,也就成了被国家遗忘的角落,特别是随着北魏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政策的实行,原先享受免税特权的边境士兵们,也要和内地的平民一样,履行完粮纳税的任务,经济负担日益沉重,待遇日益低下,生活日益贫困。而世袭带兵的当地将领们,他们早年都是鲜卑民族的老牌贵族,世代有崇高的声望,因为迁都,他们的身份被边缘化了,心理的落差和生活状况的改变,也使他们心生怨气。最让六镇军队失望的是,在北魏迁都之前,因为六镇拱卫平城的意义,六镇的军人一旦在战争中立功,很有可能得到提拔,甚至会得到机会进入中央为官,但随着北魏的迁都,这个机会也就不复存在了。北魏从魏孝文帝开始重文治,采取以文制武的策略,军人们辛苦打仗,得到的利益却微乎其微,他们偏偏手中又掌握着武器,这自然成了北魏北方的一颗定时炸弹。
北魏政府这时期做的事情,相当于给这颗炸弹加火。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对于普通的鲜卑族士兵来说,能够进入六镇效力,哪怕成为六镇中一个普通的士兵,都是鲜卑族人无上的光荣。六镇戍边的机会,原本是鲜卑人挤破头皮争抢的,后来随着北魏的迁都,六镇的身份自然越来越不值钱,士兵也经常逃亡。北魏为了巩固北方防御,没有想过去改变六镇军人的地位和生活,相反采取了饮鸩止渴的办法。在内地搜罗罪犯,发配到六镇去充军,用来充实六镇的边防。后来挟持北魏皇帝,把持东魏政权的一代枭雄高欢,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发配到怀朔镇的,后来却成了北魏政权的掘墓人之一。
北魏政治的腐败,也连带着影响到了六镇。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六镇军官阶层的腐败,这些天高皇帝远的带兵将领们,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就把主要的精力转向了捞钱。比如北魏在迁都之后,也在六镇实行均田制,给六镇军人分配土地,但是这些土地大都被六镇的军官侵占了,原本应该拥有土地的士兵们,大都沦落成了农奴。这样的地方有谁愿意待?结果,大量的士兵纷纷逃亡,也有士兵选择了起义,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病逝后仅仅1个月,即公元499年,六镇中的沃野镇,就爆发了当地高车族的起义,这场起义虽然迅速被北魏镇压,却为之后大规模的起义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