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南北朝文化的『百家讲坛』(第4/6页)

梁武帝萧衍是个佛教徒,出身寒门的他,把佛教做为拉拢士大夫的工具。后人说他是个“和尚皇帝”,因为他不但重视佛教,优礼高僧,更重要的是他的“表率作用”,曾经多次出家做和尚。这种行为与其说是虔诚,不如说是一种对世家大族的作秀,毕竟他也是寒门出身,要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就要用一些宗教办法。

梁武帝这个人,其实也有很多“善举”,他和齐朝开国皇帝萧道成比,除了都姓萧之外,有两点是一样的:第一是他也很节俭,比如他除了上朝之外,穿的都是布衣,他戴的帽子,洗得都发白了还不换,杯子一用就是两年,祭祀的时候都不用牲口,说是为了省钱;二是他也很勤劳,中国历史中各个皇帝中,他是一个出了名的“工作狂”。他应该是早晨起得最早的皇帝,五更天就起床批阅奏折,而且也是很刻苦的皇帝,有时候冬天手都冻裂了还在忙工作。吃的也很简单,顿顿饭都是咸菜稀粥,而且他还是个有信仰的皇帝,做皇帝之前,信佛就信得虔诚,称帝之后,更是大力发展佛教。在对待普通老百姓上,萧衍一点也不仁善,梁朝时期,恢复了许多苛刻的刑法,尤其是逃避赋税,在梁朝要处重刑。这时候的梁朝大兴佛事,僧侣日益增多,国家收入日益减少,支出更日益增大,可以说是用钱如流水。

世人说起梁武帝的错误,都说他晚年偏信北方降将侯景,导致了震动整个南朝的侯景之乱。这场梁朝末期的动乱,至少导致江南20万人口死亡,繁华的江南大地赤地千里,如果不是身在广东的陈霸先,华夏文明很可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但是一个区区的降将,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真实的原因是,比起齐朝的休养生息,梁武帝统治南朝的48年,是南朝的国力一点点被消耗殆尽的48年,因为他对整个统治阶层的“宽容”,使梁朝上下贪污成风,腐败日烈,老百姓日益离心离德。更因为他宠信佛教,曾经4次出家为僧,每次都由政府出钱把他“赎”出来,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咄咄怪事。这样一来,不但国家的财富被大量消耗,更让普通南朝百姓对这个汉人政权日益失望。在梁朝的早期,尚还有北方的汉人纷纷迁移南方,逃避北方的异族统治,而到了梁朝的后期,却有大量的南方百姓逃往北方,尤其是逃到正在大力进行汉化改革的“西魏”政权,这样的局面,也让梁朝的衰弱成为注定的事实。

后来人的观念中,关于梁朝却还有这么个看法,和南齐的灭亡一样,如果不是因为梁武帝的儿子早死,也许梁朝未来的历史走势并非如此。比起梁武帝在历史上得到的评价不高,他的长子,曾经被他立为太子的昭明太子萧统,却是一位出名的贤明人物。事实上,他也是梁朝时期杰出的文化人物。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文化贡献,更在于他和萧子良一样,是南朝“百家讲坛”的载体。

昭明太子萧统,公元501年出生,梁武帝得子比较晚,年近40才有了儿子。萧统刚出生,萧衍就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梁朝。萧统1岁的时候,就被立为了太子,比起刘裕的儿子早年经常跟随他征战,萧道成的儿子一直跟随他出生入死,生得好的萧统,可以说“生在红旗下,长在蜜罐中”。

萧统年轻的时候,就是出名的“贤明”人物。比如他的仁孝,萧统16岁那年,母亲病重,萧统搬到了母亲的宫中,不让佣人插手,自己亲自在身边侍奉,他的母亲去世后,萧统悲伤欲绝,数日不进食,这不是南齐萧昭业的“表演”,而是发自萧统的真心。这样的情景,当时的官民见了无不落泪,最后还是梁武帝亲自下旨命令他吃饭,他才勉强吃了一点,但是已经形神消瘦。在“菩萨心肠”方面,萧统比起老爹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后人说起梁武帝萧衍的慈悲,大部分说他是“伪慈悲”,他对于世家大族以及官员的行为都非常纵容,甚至有一次查到某官员贪污,萧衍只是笑嘻嘻地对那人说“你日子过得不错嘛”,并没有任何追究。当时许多文士经常当面指责萧衍的问题,一次他祭天的时候,就有人拦住他说:“你对权贵太宽,对百姓太严,如果能反过来就好了。”萧衍又怎么可能反过来呢?他和萧道成一样是寒门出身,而且又经历的南齐末年的暴政,要稳固统治,上层就必须要和谐,要和谐,就要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