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光武为何称中兴(第4/6页)

以儒治国的另一个举措,就是全国的大裁军。东汉开国战争时期,刘秀的军队数量,最多时曾到达100多万人,到了开国之后,裁军也就提上了日程。当时的东汉,除了在边境上保持一定数量的常备军之外,大部分的军队都重新解甲归田。特别是在河南、山东等内陆地区,刘秀曾经出台政策,凡是转兵为农的军队,国家赐予优厚的土地和赏赐,并发放农具恢复生产。刘秀在位时期,整个汉帝国的军队,缩减到了大约30万左右,但东汉帝国军队的战斗力并没有因此降低,在后来对匈奴以及羌族的战争里,东汉军队一直保持着高水准的战斗素质,刘秀的精兵简政政策,一直贯穿到整个汉帝国时代。

崇尚儒家治国的刘秀,其本人也经常给人以“阴柔”的感觉。这里的“阴柔”,说的是他为人宽厚平和。比如刘秀称帝之后,有一次回乡,召见自己乡下的叔叔婶婶,这些老乡们喝多了酒,说话就随便起来了,他们乐呵呵地对刘秀说:“你从小什么都好,就是不计较小事,太厚道了。”刘秀听了果然不计较,反而承认说“吾治天下欲以柔道行之”。也就是说,儒家的“仁”道,就是刘秀的治国方略。刘秀得天下后种种恢复生产,休养生息的举措,其施政根源,就是来自于“柔道”。

刘秀“柔道”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强化皇权,特别是将皇权神话。刘秀一辈子崇尚节俭,做什么事情都舍不得花钱,甚至和匈奴打仗也不舍得花钱,只有一件事情,他非常舍得花钱,那就是大搞各种祭祀,并且颁布神化的图谶做为标志,来表达君权神授的思想。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他所信用的儒生,看法也不一样,比如有一次太中大夫郑兴进言,要刘秀不要迷信这些图谶,厚道的刘秀当场大怒,说“你连这个都不研究,还怎么做大夫”。吓得郑兴当场认错,差点被刘秀拉出去砍了。而另一个当时著名的儒家哲学家恒谭主张唯物主义,他一生都在坚持儒家无神论,认为刘秀大搞祭祀,与孔子的思想相悖,应该立刻停止。结果,本来深受刘秀信任的恒谭,一下子被贬到六安做丞,在路上又莫名其妙地死掉了,有人说是“惊惧而死”,也有人说是死于暗害。

虽然因为强化神权,刘秀办过几件冤案,让一些官员受了委屈,但是从私德上说,他确实是一个很“柔道”的人。比如他崇尚节俭,吃住都很简单,而且不喜欢酒和音乐,为了推广勤俭生活,他曾下令不许太官(管理宫廷伙食的)接受各郡国馈赠的珍馐美味,外国来东汉进贡的使臣,送来的所有珍奇珠宝,他都用来赏赐功臣贵族。而且他个人的“气度”,也是被人称道的地方。刘秀为帝时,可以说是比较宽厚的,即使对于那些对他不敬的人,他大多也不予计较。比如太原名士周党,是春秋时期晋国王室的后代,在当时颇有盛名,刘秀一直想召他做官,但是周党拒绝接受,后来实在推脱不掉,接受了刘秀的召见,在觐见的时候,周党态度傲慢,甚至对刘秀“拜而不跪”,这在当时是非常“大不敬”的行为。刘秀并不计较,反而封周党为官。周党却不识趣,坚持说自己不愿意做官,即使这样,刘秀也没有难为他,在厚赐了一些金钱后,派人把他礼送回家。刘秀的老友严子陵,和刘秀是儿时的朋友,交情深厚,刘秀称帝后,严子陵拒绝为刘秀效力,相反躲在了山东一个湖边钓鱼隐居。刘秀把他的画像绘制了传遍各地,最后总算在山东找到了他,严子陵还是拒绝为官,刘秀恋恋不舍,在洛阳留严子陵住了好久,畅谈治国心得,最后还是没有挽留住严子陵。严子陵钓鱼的典故,至今也为人津津乐道。

但宽厚的刘秀,有时候也有残暴的一面,特别是在整顿官员方面,他对于贪污腐败极其痛恨,在他登基初期就定下规矩,京城官员有犯法的,要一律在他的面前用鞭子抽,俸禄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在查出贪污腐败行为后,首先要接受杖责。虽然此举在当时引起了诸多非议,但是西汉末期开始的官场腐化局面,不用重典有时候也是不行的。

东汉建国后,刘秀的折腾很多,对内折腾政治制度,对下折腾地方行政制度,全国上下折腾儒学,这么做的所有目的,是为了能够稳定发展内政。在此期间,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解决自王莽篡汉以来,中原王朝肆虐已久的边患,边患的主角,就是汉帝国的老朋友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