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王莽的真面目(第4/5页)
在当时的朝局下,首先看出王莽篡位野心的,是他的儿子王宇。觉察到王莽野心的他,曾秘密请求王政君贬罢王莽,如果这时候王政君顺从的话,也许西汉灭亡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毕竟王莽此时还受到王政君的制约,但是王政君不相信王莽有此野心,犹豫不决。然而王莽是不会犹豫的,敢挡路的,就算是亲儿子也要干掉,王宇因此被下狱,不久后死于牢狱中,其怀孕的妻子也被王莽处决(生完了孩子才杀的)。连亲儿子都干掉了,其他人更不用说,借着此事的由头,王莽开始大兴牢狱,先将儿子的老师吕简等人抓捕,然后又逮捕了忠诚于汉朝的前将军何武、护羌都尉辛尊、函谷都尉辛通、水衡都尉辛茂、南阳太守辛伯,这些人好多都是王莽当年的故友,但为了夺权,王莽六亲不认了,而这些第一批被王莽逮捕的官员,大多数都是掌握关中地区甚至长安兵权的,除掉他们,是为了进一步把持大权。这之后,王莽又把触角伸向了刘家宗族,包括汉元帝的妹妹敬武公主、梁王刘立、阿侯王刘仁,也相继被逼自杀,这场株连万人的大冤狱,将朝中王莽的反对派清洗殆尽,而皇太后王政君也因此无力和王莽抗衡了,之后王莽又将自己的女儿运作成了皇后,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国丈。得到了汉帝国历史的一个空前官职——上公。王莽还不知足,他随后又毒杀了汉平帝,立两岁的小皇帝“孺子”刘婴为帝。这时候的王莽,已经是汉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改朝换代,就剩下最后一步了。
三
王莽的夺权,和历代宫廷政变一样,开始先用迷信做宣传。公元8年,当时梓潼县乡民哀章伪造铜匮,上面写明刘邦下“天书”,指派王莽取汉代之,建立新朝。此事正中王莽下怀,他顺手推舟去宗庙祭祀,定下了改朝换代的日期。次年元旦,王莽正式宣布废汉自立,改国号为“新”朝,正式成为了新朝的开国皇帝,但这个国“开”得很不顺,深感上当的皇太后王政君极为愤怒,无奈之下将传国玉玺硬摔给他,大汉帝国的传国玉玺因此被摔掉了一个角。当了皇帝,自然也要立太子,王莽的四个儿子,两个被王莽自己杀死了,剩下的两个,三儿子王安是个弱智,小儿子王临才能平平,也就矬子里拔将军做了太子。西汉废帝刘婴被册封为“安定公”,以山东平原为封地,这位西汉的亡国之君此时只有5岁,而后一直在山东平原安居,奉养宗庙,又活了16年。直到新朝灭亡后,死在同是刘家宗族的更始帝刘玄手中,对待前朝末帝,王莽还算厚道。
在王莽篡位的初期,全国上下确实一片拥护,一则西汉帝国民心尽失,苛政不断,确实到了气数已尽的时候,二则王莽当时属于名声非常好的人物,尤其是当时的儒生们,都相信王莽能够除旧布新,开创一个新的盛世。王莽本人也打算这么做,在他登基之后,也大搞了“新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莽改革。
王莽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复古”:一是重新恢复西周的井田制度,禁止土地买卖,遏制土地兼并,并且规定了地主家的最高田亩数,多余的田亩,要拿出来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二是禁止奴婢买卖;三是大搞“国营企业”,把盐铁酒3项经营的权力收归国家;四是恢复上古时期的管制。众所周知,这四条改革带来的结果,就是引发了天下大乱,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后人说起王莽的改革,总是一刀切地说“历史的倒退”,但是从当时的局面看,王莽的这些改革措施,从本意上,都是为了改变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西汉末年面临的两大社会危机,一是土地兼并严重,国家农业税减少;二是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国家没钱加上老百姓愤怒,不改革会出乱子,关键是怎么改。王莽的四项改革错误,第一项恢复井田制度,这不仅仅是他的观点,也是当时诸多儒生的观点,当时儒家有一个主流观点就是,上古时代的井田制是好的,现代的土地制度是坏的,一个人人有地种的土地制度才是最好的。王莽遏制兼并的本意本没有错,但井田制哪是这么容易恢复的,你说禁止土地买卖,那么赋税沉重的自耕农,原本还可以通过出卖土地来获得经济利益,现在连这最后的活路也断了,当然不干。至于大户们的土地,他们当然反对土地买卖,而且他们有各种办法隐瞒土地,所谓的最高田亩限制,只是一纸空文。至于禁止买卖奴婢,这同样也不现实,奴婢是大户家的私产,既然土地可以隐瞒,奴婢数量也可以隐瞒,而且在当时做奴婢,也是许多无地农民的出路,不让奴婢买卖,反而把他们的生路也断绝了。把各种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一条汉武帝也搞过,但是王莽并不懂经营,也不懂怎么从“国企”中收到效益,如此一来,反而弄得全国物资紧缺,物价上涨。王莽为了给予老百姓发展机会,还特别设立了“国家信贷制度”,即老百姓可以向政府贷款,并且在规定时间里归还,这一点看似很进步,其实又大错,在没有任何监督的制度下,由政府借贷,只能成为官员剥夺老百姓的手段,因为他们可以肆意抬高利息,向老百姓额外征收大量还款,最后的结果就是老百姓越借越穷,国家借出去的钱反而收不回来。至于第四项,属于形式上的,更没有实际意义,所以所谓改革,是改了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