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谁是西汉的“经济牧羊人”(第5/5页)
但卜式还在继续得罪汉武帝,特别是在他担任太子刘据的老师期间。卜式多次向刘据灌输养民的思想,得到了刘据的认同,刘据在做太子的后期,多次提议汉武帝减少战争,发展生产,引得父子交恶,源头就在于此。在做太子太傅期间,卜式做的另一件“雷人”的事情,是在公元前110年。因为连年干旱,卜式趁机上奏,请求汉武帝杀掉此时炙手可热的宠臣桑弘羊,他认为正是桑弘羊惹得天怒人怨,对卜式的这个奏疏,汉武帝自然不接受,但是也没有处罚卜式。卜式就这样在太子太傅位置上得到了善终,关于他去世的年份,历史上的记录很混乱,大多是说在长安动乱之前,所以说他还是很幸运的,如果他活到了太子刘据叛乱时,很可能会被汉武帝灭族。
卜式的人生虽然简单,但是他却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即“养民”思路,在他一生的各种奏章中,他疾呼最多的,就是国家要“还富”“藏富”于民,即用国家的经济储备,给予老百姓充足的经济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收入的增加。他的这些理论,在当时是不被汉武帝所接受的,终其一生,汉武帝只是把他当做一个爱国的楷模。但是在他的身后,特别是两汉之后,他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统治者所采纳,比如北宋王安石改革中的“青苗法”,就是脱胎于此,而明朝的“优老之礼”等福利政策,也与卜式的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说过,从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打败匈奴后,战祸连年的汉帝国,其实面临着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然而在桑弘羊和卜式这两种不同的发展思路面前,志在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却选择了前者。如果他可以重新再选择一次的话,汉朝最后平灭匈奴的进程,也许会顺利的多,历史,恐怕也就是另一个写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