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谁是西汉的“经济牧羊人”(第2/5页)
仅仅过了一年,汉武帝不想搭理的卜式,就变成不得不搭理了。这一年的汉帝国,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招抚了匈奴贵族浑邪王和休屠王,人家既然投降了,就要花钱安置,更要好好封赏,鼓励更多的匈奴人来投降,要封赏,就得花钱。偏偏这时候汉帝国屋漏又逢连夜雨,黄河连发水灾,数十万灾民生机全无,要防止灾民闹事,稳定内部,也同样要花钱。当时的山东水灾,情况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史载“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同时汉帝国的财政储备却已经空空如也,当时的局面是“无以尽瞻”,也就是穷得叮当响了。当时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河南省,卜式得知后,主动拿出20万钱给河南太守,用来安置灾民。此事被汉武帝知道后,他终于开始相信卜式的耿耿忠心,为了表彰卜式的功劳,他封赏了卜式12万钱,刚刚“出血”的卜式不但分文不受,反而把这些钱又捐给了政府。然后卜式利用自己在商业界的影响力,不辞劳苦走访各家商贾,苦口婆心劝说他们出钱资助朝廷,一番奔走之下,竟然又给汉帝国募到了100多万钱的赈灾款,可称是当时绝对的“爱心模范”。这样的模范人物,汉武帝自然大为欣赏,当年对卜式的疑惑也烟消云散,他立刻任命卜式为中郎将,赐10顷田地,并且把他的事迹昭告天下,让全国百姓学习,如此一来,卜式一下子成为全国知名的“爱心模范”,声名如日中天。
事实证明卜式的觉悟不但高,而是特别的高,汉武帝赐予的土地,他推辞不要,汉武帝给予的官职,他更是推脱不受,捐完钱后,还是安心在河南养羊,而且他对汉武帝的使者推脱说,我这个人没别的本事,就会养羊,所以当不了官。汉武帝知道后,回答也干脆,我找你当官,就是让你给我养羊的。我的上林苑有很多羊,足够你养的。这样,卜式再也没有借口推脱了,他爽快地接受了汉武帝的中郎将官职,去汉武帝的上林苑干他的老本行——养羊。
当了官的卜式,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他根本不像个官。当中郎将的时候,他每天穿着破衣麻服,亲临工作第一线,为汉武帝兢兢业业地养羊,他养的羊膘肥体壮,很快让汉武帝刮目相看。如此朴素,又有觉悟,而且还肯放血的好干部,在当时就是宝贝,是宝贝就要抓紧用,卜式的官因此节节高升了,先做偃师县令,又做齐王的太傅,到后来高升为齐国的国相,主持起了汉帝国最富庶的地区——齐地的行政权力。这段时间他对西汉影响最大的,是他和汉武帝的一段对话,因为这段对话,卜式也可称得上是西汉时期足够与桑弘羊比肩的经济学家。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汉武帝看到卜式养羊养得好,心里很高兴,便请教卜式用什么办法来养羊,卜式的回答是这样的:第一是要按时照料羊的起居,第二是要实行淘汰政策,把那些劣等的羊淘汰出去,留下优等的,也就是说要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汉武帝听着和听天书一样,但卜式下面的一句话却让他醍醐灌顶:“养羊如此,治民更如此!”汉武帝一下子对卜式刮目相看:这个外表朴实憨厚,自称除了养羊什么都不会的牧羊人,很有可能是一位治民的大贤。所以,才有了卜式官位的节节高升,一跃成为当时西汉少有的“直升机干部”,从牧羊人直做到封疆大吏。
汉武帝还是严重低估卜式了,卜式不仅仅是一个治民的贤才,他的这番话里,还透露着一个重要的经济理论:养羊理论。
二
卜式的养羊理论,看着很陌生,但针对汉帝国当时的实际,却是很实用的。
卜式认为,养羊就像管理老百姓一样,两者的共同点就是:羊是要养的,老百姓也是要养的,羊要养得好,就要给予羊充分的照料,更要给予羊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老百姓要想富足,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给老百姓足够的发展空间,更要给老百姓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其实他在经营畜牧业的时候,道理就是如此,之所以要搞赊账,搞后付款,就是因为客户的购买力,也是需要去培养的,只有客户有了钱,才能买你更多的羊,生意才能好,而国家的生意要想好,关键因素,还是老百姓要有钱。这就是他的“养羊如养民”的理论。这条理论在西方也出现过,比如西方近代著名经济学家马尔克斯的“市场培育理论”,认为如果想在市场中赚钱,就必须要培育购买力。西方现代国家的福利政策,也正是因此而展开,卜式的政策,比他们早了近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