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七国之乱,大乱有大治(第5/6页)

所以在叛乱发生后,西汉帝国败绩连连。在南线上,吴楚联军长驱直入,西汉帝国本来在梁国设立的防线,才打了没几天就土崩瓦解。双方在赤壁交兵,梁国军队被杀伤数万人,主力一战尽失,无奈之下,梁国只能退守睢阳城坚守。这已经是到了绝路上,一旦睢阳被叛军攻破,那么函谷关以南将再无险要位置可守,叛军完全可以长驱直入,一举拿下函谷关。在齐地方面,倒是传来了对西汉帝国有利的消息:齐王在本来参与叛乱的情况下,因为担心事情不成而反悔,反而和胶西王等人打了起来,这样齐地叛军之间首先陷入了内战,暂时无暇东进。齐王之所以变卦,关键在于此时的齐王刘将闾原本是齐王刘肥的正宗,早就不甘心居于胶西王之下,也不愿意受其节制,而且齐王的属下,多为主张“大一统”的儒生,他们的拼命阻挠,也让齐王最终变卦。之后,齐王死守临淄城,与齐地叛军相持,使山东的战火,暂时没有蔓延到汉帝国直属区域内。与此同时,刘濞所串联的13个诸侯王里,淮南王和济北王的臣下主要都是亲汉势力,拒绝执行王命,因此无法参与;燕王和城阳王属于首鼠两端的角色,在没有弄清楚力量对比前,他们也选择了按兵不动;庐江王和衡山王,则是因为和吴王刘濞有矛盾,不甘心居于刘濞之下,因此最后也没有买账,这些临阵变卦的诸侯,虽然在叛乱势力中处于弱势,但是他们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因为他们的倒戈,汉帝国可以放心大胆地执行平叛方略。

说到汉帝国的平叛,虽然最后的平叛者是周亚夫,但是最早为汉帝国定下平叛方略的,却是削藩的倡导者晁错。早在削藩令酝酿时,晁错在给汉景帝刘启的奏疏中,就提出了“以梁国为屏,以齐地为隙”的平叛方略,即利用梁国坚固的防御阵线,阻止叛军的北进,再以重兵从齐地突破,达到迂回歼灭叛军的目的。但是在叛乱早期,面对连战连败的局势,汉帝国还是准备不足,而刘濞“诛晁错”的口号,更一时蒙蔽了很多人。为了暂时稳住局势,汉景帝诛杀了晁错,现在有人把汉景帝诛杀晁错,看成是为了赢得平叛时间所做的“缓兵之计”,但事实上,当时汉景帝已经是平叛之心大沮。在杀掉晁错后,他曾经问从前线归来的使者邓公:“闻晁错死,吴楚罢不?”可见当时的汉景帝,已经打算息事宁人,求得一时太平。但是邓公的回答却给了汉景帝当头一棒:“吴为反数十岁也,其意不在错也。”这才让刘启彻底明白了刘濞的用心,刘濞自己的行为更表明了态度,他狂妄地自称“我意为东帝”,夺取天下之心,已昭然若揭。

既然刘濞要反到底,汉帝国也要奉陪到底。汉帝国被委任平叛的主帅,是太尉周亚夫。与此同时,汉帝国还派遣两路偏师牵制,一路是栾布的军队,用以平定齐地;一路是骊寄的军队,用以对付赵国。此时的汉帝国,在兵力对比上,比起叛军是严重的劣势,人口和经济资源更不及。在叛乱发生后,汉帝国的府库为之一空,为了筹措军费,汉帝国甚至不得不向关中的富商巨贾告贷。所以,虽然梁国凭借着防御城池抵挡住了吴楚联军,齐地的叛乱也暂时成了相持局面,但以汉帝国此时的经济能力,拖是根本拖不起的,速战速决才是上策,但此时汉帝国动用的全部兵力,加起来不足10万,速战又谈何容易?

所以周亚夫在临危受命之后,他的平叛政策就一条:“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早在临危受命时,他就向汉景帝言明:“楚军彪悍,难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就是说,他要以梁国为诱饵,吸引吴楚联军的攻击,然后抄吴楚联军的后路,断绝他们的粮草供应。此举在当时是冒着非常大的政治风险的,梁王刘武不但是汉景帝的亲弟弟,更是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得罪了梁王,也就意味着得罪了当时的西汉皇室。在七国之乱结束后,周亚夫最终遭到了汉景帝的清算,以谋反罪被逮捕,死于牢狱之中。悲剧的缘起,就在于这场战争。

战事打响之后,梁国重镇睢阳遭到围攻,梁王数次派人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都置之不理,仅命将领李广带领少数部队前往救援,吴楚联军50万人攻打睢阳日烈,这一战成就了后来的“飞将军”李广。在战斗中,原本是骑兵的李广登城作战,凭借其精妙的射术不断狙杀吴楚联军的将领,成了当时战场上最牛的狙击手,他骁勇的身手也得到了梁王的赞赏。但局面依旧危急,虽然睢阳之前做足了战争准备,储备了大量的粮草,但是弩箭储备却严重不足,被围困两个月,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打到最后,梁国军队不得不把棉衣挂在城池上,浇上水来吸附敌人的弩箭,而梁王刘武更是身先士卒,亲自站在城池上督战,激励全城军民万众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