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战国时代的“生产革命”(第5/5页)

商品经济的繁荣,也造就了一个新富阶层——工商地主阶层。在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化中,他们是游走于各方势力的万金油。工商地主们通过商业贸易,迅速积累起巨额的财富,他们又将财富用来购买土地,成为新富的地主阶层。这些人又做买卖又种地,经济效益利滚利。有些人还实现了跨地域经营,在列国各地设立商号,垄断贸易流通渠道,实现了“跨国经营”。战国的国家没有统一,战国的商业市场,却陆续被他们统一了。

有了钱的工商地主们,自然也开始惦记上了权力,他们本身的发家,就是通过结好官僚地主的方式,有了钱以后,他们也开始把钱用于打通政治关节,不但为商业经营谋取便利,更开始谋求操纵国家政权,其中典型的人物就是吕不韦。他在赵国的时候,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当“奇货”,又送老婆又送钱,更帮助他回国谋取了秦王位。他的投资很快收到了回报,当上秦王的公子异人,给予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权力,他成了秦国的相国,早期的秦始皇,也尊称他为“仲父”。这些早期权力体系的万金油们,随着经济力量的扩大,也从原先权力体系的寄生地位,逐渐变成了主宰地位。

与工商地主同时游走于战国工商业圈的,还有信贷地主。所谓的信贷地主,按照民间的说法,就是“放高利贷”的。战国时代放高利贷的都不简单,大多都是地主阶层里的“新贵族”,尤其是新贵族里的君子们。和工商地主相反的是,工商地主们经商是主业,搞政治是副业,信贷地主们搞政治是主业,放高利贷是副业。比如孟尝君的高利贷收入,大多用来馈赠门客,扩大势力,而当上相国的吕不韦,反而利用权力垄断了洛阳的工商业,大摇大摆干起了官僚。

繁荣的商品经济下,中国的封建城市化进程,在战国时期越演越烈,且从未因为战国的战乱而割裂。春秋时期,即使是诸侯国的国都,最大也不会超过900丈,跟战国时期的城市比,几乎就寒碜了。战国时代的城市化,是老城区扩张的过程,也是新城市不断涌现的过程。这时期出现的新城市,包括河北易县、河北邯郸、河南开封、河南洛阳,而老城市的规模也在扩大,比如齐国的国都临淄,在战国早期已经有了7万户,人口21万,这个数据今天看不起眼,但是对比一下,一千年后的西欧大城市伦敦,也不过只有10多万人。这是一个值得每个热爱中国历史的朋友骄傲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