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战国中期的齐秦争霸(第3/4页)
通过和秦国的接触,齐宣王真正意识到秦国的强大,让他感慨万分的,就是六国的人才怎么都跑到秦国去了。为了能够招揽人才,齐宣王加大了对稷下学宫的投入,结果诸子百家的英杰在此荟萃,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的各路代表,都曾在稷下学宫游学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儒家杰出的思想家孟子。孟子初到齐国时,曾经非常兴奋,他对外宣告说:“管仲只让齐国成为了霸主,我要让齐国统一天下。”对于孟子所坚持的儒家思想,齐宣王却不感兴趣,战国时代刀兵无情,儒家那一套是不吃香的。孟子在游学齐国几年后,最后黯然离开了。比起秦惠王招纳的实用型人才,齐宣王身边的英杰们,学者居多,文化人士居多,他自己也喜欢诗文唱和,但安邦定国的人才,却凤毛麟角。
齐宣王在位的初期,秦惠王完成了他人生中对外扩张的重要一步,于公元前312年彻底击败了匈奴义渠部落。义渠部落是匈奴的一支,在战国早期经常侵扰中原。在这一年,秦惠王决定解决义渠侵扰问题,消除东进中原的后顾之忧,秦国采取焦土政策,用层层推进的办法,最终重创义渠部落。也正是在这一年,秦惠王和齐宣王还发生了两次“对话”,都以齐宣王的失败而告终。一次是秦国联合曾经尊奉齐国的韩国和魏国一道讨伐楚国,在击败了楚国,夺取了楚国江汉平原的大片国土之后,突然改弦易辙,向齐国发起了进攻,结果齐国在苏北地区大片国土丢失,遭到了挫败。另一次对话,是齐宣王自己挑起来的。趁燕国内乱的机会,齐宣王对燕国发动了闪电战,仅用了50天就打下了燕国的国都。可是燕国此时的易王后,是秦惠王的女儿,这正好给了秦惠王出兵的口实。结果秦国两路大军,一路攻伐燕国本土,一路攻伐齐国,皆获得了胜利。齐军在短暂占领燕国后,不但被赶了出来,本国也遭到了秦国的侵扰。在这时期的齐秦争霸中,齐宣王是处于下风的。
当秦惠王连年用兵的时候,他却于公元前311年英年早逝,年仅46岁。之后即位的秦武王,是一个赳赳武夫,天生神力,是个霸王角色。在做国君上,他粗中有细,暂时停止了对齐国的大规模用兵,转而开始对六国的分化瓦解政策。对魏王,他主动修好,拉拢魏国倒向秦国;对楚国,他扶植楚国治下的越国部落,掣肘楚国。这时期的齐宣王,在经过了两次对秦国战争的失败后,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内政上,他在位的最后五年,对内发展生产,倡导文教,训练士卒,对外对魏国、韩国、赵国,采取或打或拉的政策,将其尽可能地拉在齐国一边。在齐宣王的晚年,秦武王英年早逝,秦昭襄王即位,他即位的早期,大权掌握在太后以及穰侯魏冉的手中。在齐宣王临终前的倒数第二年,即公元前302年,在魏冉的奔走下,齐秦之间结成了联盟。这时候的齐秦两国,暂时实现了“和谐”。
三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过世,其子齐湣王即位,这位齐王在位的17年,既是齐国霸业的最后绝唱,也是齐国衰落的开始。
经过齐宣王晚年的休养生息,早期的齐湣王拥有强大的实力。这时候“连横”、“合纵”两大团队奔走于列国,要么联合抗秦,要么依附于秦,成为大多数诸侯必须作出选择的“二选一”难题,此时楚国屡败北于秦国,无力北上,魏国早已衰弱,“合纵”的大旗,也就被齐湣王扛了起来。
齐湣王即位初期,遇到了和秦昭襄王类似的形势,这时候齐国的大权,被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所掌握,锐意进取的孟尝君,开始频繁地发动对外战争,积极介入到各国的内部事务之中。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先是介入到韩国的内部争位斗争中,凭借着齐国的军事力量,扶持韩国太子咎登基,使韩国成为听命于齐国的傀儡政权。之后又动兵楚国,以楚国与秦国结盟,违反合纵协议为由,在垂沙与楚国交锋,双方沿着楚国的方城对峙六个月,最后齐国趁着江水退潮的机会,从浅滩处发动猛攻,一举击溃楚军,此战消灭楚军2万多人,杀楚将唐昧,一时之间,楚国很难再对齐国构成威胁。
齐国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是为了大举进攻秦国做准备。经过在中原地区的扩张,齐国终于建立起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反秦同盟。公元前298年,齐国会同韩魏联军猛攻函谷关,秦国依托有利地形拼命抵抗,双方鏖战长达3年。结果,齐国主将匡章选派敢死队进行偷袭,终于在公元前296年占领函谷关。秦国的关中平原,已然在齐国面前一马平川。但在这关键时刻,齐国却再次见好就收,满足于秦国向齐国谢罪,随即拔兵东撤了。合纵联盟成立以来最好的击败秦国的机会,就这样被齐国自己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