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皇帝的种种(第12/14页)

这三千名太监,大部分来自京东及河北南部;明朝的太监有福建人,清朝则绝无仅有。太监亦有品级,最高的是三品,至李莲英,由慈禧特旨赏戴二品顶戴,是唯一的戴红顶子的太监。

太监的首脑称为"都领侍"、"领侍",但一般都用"总管"、"首领"来区分;总管又有大总管、二总管的说法。大致太后、皇帝、皇后宫中的太监首脑为总管,妃宫就只有首领了。自总管至太监,称其所侍候的后妃为"主子",管皇帝叫"万岁爷",先帝则在"爷"字前加年号,如世祖则为"顺治爷",圣祖则为"康熙爷"。至于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那是特例。

大内共分九个区域,如乾清宫、养心殿、宁寿宫等,每一个区下,有多寡不同的处,如乾清宫的"内奏事处"等,总计四十八处。每区设总管一员,被辖于"都领侍"之下,称为"九堂总管",为太监部门的最高权力组织,有何大事,由"都领侍"召集九堂总管会议决定。九堂总管的品级,自三品至五品不等。

四十八处设四十八个首领太监,品级自四品至九品不等。当然,最多的是"未入流"的太监,分派在各处服役。最低级、也是最苦的是打扫处的太监,犯了过失的太监,常派到此处来服劳役,作为惩罚。

太监的苦乐不同,劳役不均,贫富不等,其距离恐怕超过任何阶层、任何行业。在表面上看,太监的待遇相差不大,最高的是月给银八两、米八斤、制钱一千三百文;最低的是月给银二两、米一斤半、制钱六百文。但是富庶的太监,其阔绰之处,说来有如神话,"溥仪自传"中说:

我用的一个二总管阮进寿,每入冬季,一天换一件皮袍,都属貂翎眼、貂爪仁、貂脖子,没有穿过重样儿的。仅就新年那天他穿的一件反毛的全海龙皮褂,就够一个小京官吃上一辈子的。

貂皮今称"明克";西方贵妇人,以拥有一件明克大衣视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而阮进寿有数十件貂皮袍,其豪富为何如?

这些人的钱是哪里来的呢?第一是与内务府勾结,凡有大工、大庆典,如兴修宫殿、修陵寝、大婚等,都要先讲条件。

如溥仪的二总管、后来升为大总管的阮进寿,在溥仪"大婚"时曾勒索"内务府",据溥仪自述:

我事先规定了婚费数目不得超过三十六万元,内务府按照这个数目在分配了实用额之后,可以分赠太监的,数目不多,因此在大总管这里没通过。事情僵住了。堂郎中钟凯为此亲自到阮进寿住的地方,左一个"阮老爷"右一个"阮老爷",央求了半天,阮进寿也没答应,最后还是按阮进寿开价办事,才算过了关。

按:溥仪所说的这段话,需要说明或补充者有三:第一,大婚只用三十六万元,是因为溥仪毕竟只是"关起门来做皇帝"。同、光两朝大婚,正式预算及各省督抚报效,总数在四五百万两银子左右。第二,内务府大臣皆为兼领,不常到衙门;事务工作,有"堂郎中"为其首脑。"堂"有堂官的意味在内。第三,清朝官场称谓,官至三品始可称"大人",阮进寿既为大总管,自是三品都领侍,郎中五品,称之为大人,亦不为谄谀;但对太监的尊称,只有"公公",并无大人,而又有些太监不喜"公公"的称呼,所以称之为"老爷"。

太监的另一项经常收入为犒赏。内廷行走人员,逢年过节,或者奉召参加庆典,如"入座听戏"等等,对太监皆须有所馈赠;倘遇颁赏,则视"恩典"大小而定红包大小,宁丰勿薄,尤其是出自特恩,打发更须注意,倘不满其意,回宫复命时,加上一两句闲话,便成有力的谗言,恩遇方隆,旋即失宠,便是因小失大了。

还有一种犒赏,实在是花钱消灾。对大臣、言官的处分中,有一种叫做"传旨申饬",派出来的太监都是利嘴,倘或好好招待,红包丰厚,则念一遍传旨申饬的上谕,便即了事;如果不懂这个诀窍,一无表示,"申饬"便变成痛诟,狗血喷头,祖宗十八代都可以骂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