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课堂上的邂逅(第2/4页)
“儒家作为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之一,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各诸侯国太多的重视。象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学说,却多处碰壁,我想连孔子本人也不会想到,他所创立的儒学,会对他身后的中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在汉代初年,为了巩固皇权,开国皇帝刘邦大量分封同姓的王。这些同姓王给中央集权制造成了巨大威胁。之后的几位皇帝所进行的中央集权的实践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一套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伦理道德哲学。而儒家学说以‘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将社会以家庭这个基本单元为基点,建筑了中央集权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成为君主控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有力思想武器。为此当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建议时,得到了汉武帝的欣然采纳,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儒学从此处于独尊的地位。这项政策虽然巩固了汉帝国的统治,但却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罢黜百家’使除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学说成为被禁之列,由此结束了新学术、新思想的创新和繁荣。从此不仅新的科技学说难以出现,连已经存在的学派也逐渐衰落,直至消失。比如说墨家便是其中一例。战国时期,墨家作为手工业小生产者的学派,在中国科技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一学派注重实验手段,善于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开辟了对抽象科学发展很有利的方向,墨家在光学、力学及数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然而就是在汉代,墨家逐渐衰落,汉代以后就不复存在了。另一个例子是科学著作及专业技术的失传。汉代以后每遇天灾人祸,常常伴随着科学著作及技术的失传,而儒学文献却极少因此而失传。这显然与除儒家外的诸子百家不被社会重视有关。”
“儒家学说注重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轻视科学技术、轻视体力劳动,有利于专制统治下的社会安定,但却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独尊儒术’使社会知识阶层的研究兴趣被吸引到对儒学的学习和研究上。儒家伦理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标准。儒家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使社会上本该相辅相成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产生脱节,也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于是实践环节因缺乏理论指导而难于超越经验积累的范畴,而理论探索因无实践的检验而成为无本之木,因而极其不利于科技发展。”
“儒家重义轻利、重农轻商、藐视工商业,使工商业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知识阶层不齿于投身工商,国家压制甚至掠夺商业和手工业,使工商业对科学技术的刺激作用大为减轻。”
“在专制统治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有更大的危害性。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在儒学上。与儒家一致的理论可以研究和发展,与儒家学说不一致的观点则被作为反正统的谬论而被否定、被诛杀,甚至连研究者都有性命之忧。于是社会的学术思想趋于单一化及僵化。”
“在汉代以后的中央集权专制的社会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慢于秦汉时期的趋势。这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有直接关系。而在中央集权衰弱、群雄并起的时期,争夺天下的群雄并不会遵守儒家伦理去讲‘温、良、恭、俭、让’。于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枷锁被打破,其它思想开始争鸣,学术界出现新的活跃局面,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解除了思想束缚。”
“在这里,我还要讲一下,中国的中央集权专制社会的科举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科举取士做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途径,激起了众多学者的学习热情。然而在儒学为正统思想的中央集权专制的社会里,科举以儒家经典为主,取士为维护中央集权统治服务。因而无数的宝贵人才被误导、被耗费;无数知识分子被造就成儒士,使中央集权专制得以持续发展。”
“中国的皇帝们很早就意识到,仅有儒学作为中央集权专制的思想武器还不足以巩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社会还必须为社会精英提供进入仕途的机会,将他们编织进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否则社会精英们将产生破坏中央集权专制的巨大破坏作用。象著名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徐庶、庞统等闲散的知识分子演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幕,显示了他们的巨大力量。不知是否有直接因果关系,到了隋唐时期,中国便出现了科举取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