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客观比较的结果(第3/4页)
在这里,一场临时性的秘密会议已经进行了一整天。
面对眼下战事顺利胜利在望的大好局面,与会者们却一反平时的直抒胸臆慷慨激昂的态度,竟然个个小心翼翼谨言慎表,让会议的气氛显得很是沉闷。
“……那就是说,日本人同意放弃他们一直坚持的在满蒙的特殊权益?”吴佩孚说着,脸色阴沉下来,“我一直都不知道,你们竟然在和谈这一块儿也取得了这么大的进展。”
吴佩孚在现在的中国军界,算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地方军阀中有相当号召力。此次来承德汇报军情,所以杨朔铭也将他叫了过来,参加这次的秘密会议。
“……现在我的公馆天天都要收到好多信,都是要求上前线抗日杀敌的。民气如今空前高涨,我们现在却突然要告诉他们,和日本人化敌为友?!”
听了吴佩孚的话,杨朔铭不由得微微的皱了皱眉头。
吴佩孚的话无疑使在座的许多人感到刺耳。关于对日和谈这样的“敏感话题”,早已成为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相互利用攻击的敏感武器。
“子玉此言谬矣!”外交部参事施肇基耸了耸肩膀,说道:“‘和’与‘战’之间,并无矛盾之处,如果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是更好吗?”
“满蒙如今已经为我军所收回,他们现在说放弃,不是耍人吗?”吴佩孚有些恼火地问道。
“日本人所谓的满蒙权益,具体都是些什么东西?”杨朔铭不动声色的问道。
“简言之,主要有七项。”施肇基打开了一份文件,看了看,给大家解释起来。
“第一,是到1997年为止的包括旅顺、大连在内的关东州租借权。”
“第二,是到2002年为止的长春以南的‘南满洲铁道’(即所谓的‘满铁’)的经营权,这里面还包括附属地的行政权和禁止铺设平行线路以及支线等‘有害满铁的线路’。”
“第三,是到2007年为止的‘安奉铁路经营权’。”
“第四,是满蒙五条铁路的‘合资敷设权’和两条相关铁道的‘受托经营权’。”
“第五,是满蒙的‘矿山开采权’和‘森林砍伐权’。”
“第六,是满蒙的‘土地商租权’日侨自由往来居住权和工商营业权。”
“第七,是‘铁道守备兵驻屯权’,也就是一公里铁道15名士兵,总数16665名以内。”
“这些东西大都是出自于1905年9月日俄战争后的《朴茨茅斯和约》从帝俄手中接过来的,又由当年的《日清善后条约》得到确认。”施肇基说完,合上了文件,“正如吴子玉将军所言,这些东西现在其实已经不存在了。”
“现在主要的问题,并不是出在这里。”陆军部长蔡锷把目光转向会议主持人也就是最终决定大计方针的杨朔铭,杨朔铭微微颔首,示意他说下去。
“……大家其实也都知道,我国同日本开战,如果一直就这样的打下去,势必将两败俱伤。”蔡锷说道,“现在的局势其实是,我们虽然在海陆两个战场都打败了日本人,但却不一定灭亡得了日本,国内‘灭日’的呼声再高,军队中也有部分将领要坚持与日本人一拼胜负,这其实正好中了奸人的诡计。想要完全洗雪国耻,现在并不是时候。”
“你蔡部长身为军人怎么也跟着鼓吹起和谈来了?你如果害怕日本人就让不怕死的上前线打仗好了!”吴佩孚终于有些忍耐不住的发作了,拍着椅子的扶手叫道,“什么奸人的诡计?哪来的奸人?”
“松坡的话决非危言耸听,吴将军应该冷静一些才是。”蒋百里劝说道。
听了这位保定军校校长的话,吴佩孚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他点了点头,脸上现出专注之色,倾听着蒋百里的发言。
“在座诸位恐怕对敌我双方军力战力并不完全了解,我在这里不妨向大家简单的通报一下。”蒋百里翻开了一份文件,说道,“……先说说我国的情况。我国现有陆军一百二十一个师,七十二个混成旅,九个战车师,六个骑兵师,十二个炮兵旅,总兵力约二百二十万人左右。装备情况为,每师兵员一万五千余人,步骑枪八千七百余支,轻重机枪六百挺。各式火炮二百余门。以上装备为原欧洲远征军整编师的规模,而地方部队的兵员装备约达到远征军的七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