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贪污犯即卖国贼(第2/4页)
率先追上德国舰队的是埃文·托马斯的快速战列舰分队,看到英国舰队突然出现,舍尔着实吃惊不小,由于四艘“国王”级战列舰受伤过重,已经无力再战,舍尔率领这四艘战列舰脱离战列,夺路而逃,四艘最强悍的“拜恩”级战列舰则担任掩护,再次同英国舰队展开了激烈的炮战,亡命的德国舰队爆发出了最强的战力,英国舰队也使出了全力,并出动轻型舰艇攻击德舰,这一时刻的战斗德舰的火力占了上风,很快,“巴勒姆”号被“拜恩”号击中,起火爆炸,“马来亚”号在“巴登”号的齐射中倾覆,“勇敢”号被“萨克森”号打掉了最后一座能用的炮塔,动力系统受损,被迫退出了战斗,“厌战”号被“符腾堡”号重创,在烈火和浓烟中狼狈逃走(这两艘战列舰随后完全丧失了动力,在被巡洋舰拖回斯卡帕湾的途中遭到德国潜艇的伏击沉没)。
当伯尔尼发现快速战列舰分队遭到重创之后,他意识到这场战役的失败已经成了定局,他手中硕果仅存的四艘战列舰很难对付四艘“拜恩”级战列舰,再打下去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因而无奈地带着剩余的英国军舰退出了战斗。德国公海舰队剩下的8艘战列舰和2艘战列巡洋舰终于平安的回到了基尔港。
日德兰海战结束了,在这场空前绝后震惊世界的大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总计损失了23艘战列舰和6艘战列巡洋舰,12艘巡洋舰以及大量的辅助舰艇,官兵伤亡近4万人,可以说主力尽失,盛极一时的“大舰队”就此灰飞烟灭。德国公海舰队则损失了18艘战列舰和3艘战列巡洋舰,9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和15艘鱼雷艇,13艘其它舰艇遭受重创,官兵伤亡近3万人,损失也是极为惊人的。
日德兰海战彻底改变了英德两国海军力量对比,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战役。在日德兰战役结束后,英国的海上优势不复存在,因此曾经也是海军出身的中华帝国武义亲王黎元洪才会说日德兰战役英国失败了,如果从损失上讲,的确德国人是胜利者。
但杨朔铭知道,现在德国海军虽然拉平了和英国海军之间的差距,但并没有取得绝对的优势,而且因为英国海军的巨大损失所出现的力量真空可以由美国海军和日本海军来填补,而德国则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德国的盟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都是拉不上台面的小伙伴,不拖后腿就不错了)。因此德国海军虽然凭借日德兰一役获得了暂时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注定维持不了太长的时间。因此蔡锷才会说德国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德国海军此前虽扫荡英国海岸,毁其船厂多处,但并没有摧毁英国造船工业的根基。”蔡锷说道,“美国海军已经进驻英伦本土,听说日本海军也准备派大舰远赴英国,这样一来,德国仍然无法打破海上封锁。”
杨朔铭看了看袁世凯,此时的袁世凯脸上阴晴不定,显然是对自己有可能站错了队而担忧不已。
“英国海军虽有美日助阵,但损失过巨,一时难以恢复,如今法国国都已失,俄国连战连败,国内暴乱四起,协约国想要打败德国,已经不可能了。”黎元洪接着说道,“我国不应继续参战,陷入过深,否则协约国战败,我国亦不免大受其累。”
听了黎元洪的话,袁世凯的脸色变得更难看了,他的目光来回扫视着群臣,似乎是有些不太甘心。
“现在我国绝不可中途退出。”海军大臣刘冠雄说道,“我国如现在退出协约国,一则失信于友邦,为全球所不齿,二则会给日本以可乘之机,战后如日本再犯我国,当无一国肯出手相助了。”
“刘总长所言极是。”首相杨度说道,“合六大国之力,战不下德国,绝无可能。”
“兵法云:‘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我军如今在欧陆作战之兵已不下二十万人,饷械补给虽有英法美等国接济,但耗费仍不可胜数,若战事旷日持久,我国经济必将难以负担!”黎元洪的声音变得高昂起来,“哪怕最后能够得胜,但打得民穷财尽,对我国又有何益?”
“无论如何,咱们现在也得咬牙坚持,把这一仗打完!”袁世凯有些恼火地说道,“只要把这最艰难的时候熬过去,以后便是我华夏腾飞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