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开工(第5/6页)

比起欧美,他们的数量还是很少,不过随着专门的技术学校和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年轻人走入他们中间,规模正在逐渐的庞大起来,正是有了日以继夜刻苦钻研的他们,才使得涡轮增加和至关重要的星式发动机同时取得了突破。

和星式发动机还有不足,实际使用可能还要拖一段时间相比,涡轮增压器由于设计起点本身高,所以还算成功。

虽然涡轮可以增大马力,但真正的功效是能够大幅度提高的启动速度,后世时一艘上万吨的现代级,从0加速到32节,只需要不到2分钟,威力可见一斑。

现在技术还达不到那种变态能力,但作为可以算是弱化版高速战列舰,对加速和高航速时机动能力要求非常高,所以涡轮增压的出现,彻底的解决了这一大麻烦,配合大面积切角船舵后,机动能力甚至可以和长江级媲美,而启动速度更是全面超越。

所以麦克金森在几乎照搬了长江级的动力组合,只是多安装了两台龙芯三型燃油锅炉的情况下,使得十台锅炉总功率达到了88000马力,最大航速达到了28节,续航力更是首次达到了12节/15000海里的惊人程度。

比起英国战列巡洋舰内塞满了36台锅炉,动力上的独步天下,使得麦克金森本以为从容有余,却没想到最后还是在防护和装甲上遇到了大麻烦。

动力不是无限的,任何时候设计师们都从未完全解决过速度、火力和装甲之间的矛盾,由于海上交战的距离越来越远,针对水平装甲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李默严格要求了在不减少主要装甲的情况下,着重加强水平防护能力,重点部位的水平装甲至少要达到100毫米,这个问题当时让他差点都哭了出来。

增加装甲厚度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排水量,但提高了排水量速度又要降下来,最后他只能求教心目中真正的“设计”大师。

这个问题李默也没办法解决,只是提出了可以适当减小主装甲带厚度,采用倾斜铺设的办法,并首次提出了不需要全面防护,而是重点防护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一些次要部位可以减少装甲重量,而重点加强例如弹药库,油舱,动力舱等等重点部位。

历史上这个理念是在日德兰后由美国提出的,李默只不过是借花献佛罢了。

得到了“珍贵”的建议,麦克金森立刻着手研究,其实主装甲倾斜铺设已经在英国得到了实验,但规模不大,而设计部也从主炮塔正面倾斜装甲实验中得到了信心。根据实验,一万五千米距离上,呈15度倾角铺设的主装甲和垂直铺设的320毫米装甲防御力几乎相当,最后他又找了舰炮和装甲材料部门反复实验后,最终采用了李默的建议,将主装甲带以17°倾角铺设,这样不仅节省了很多重量,还首次将主装甲带上下各拉伸了半米,更增强了全舰的防御能力。

采用了新的重点防护思想后,麦克金森和设计部几乎是重新设计了一遍舰体,首先他们要确保非重要部位被击中后不会导致严重损失,这就要求水密舱要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而大量的非必要装甲都被挪到了重点部位后,舰体的平衡也需要重新计算,最后还需要重新调整五台大功率独立发电机的位置,确保进水后能快速排出。

最后,麦克金森终于拿出了装甲和防护的改进方案,除了100毫米厚的水平装甲外,舰炮和司令塔正面都达到了310毫米,水下的鱼雷防护壁更达到了120毫米,还在动力,弹药等几个重要隔舱外,又加了一层80毫米厚的装甲。

而他的这次大改没有白费功夫,再后来这种防护设计甚至成了新华后续各级主力舰的标准。

听完麦克金森说所有子系统都已经设计和实验完毕,达到了开工条件后,李默也很高兴,可以这么说,除了雷达、代表了机械最高能力体现的舰炮随动系统,减摇鳍,电子火控这四项主要技术外,李大少爷这个BB党所知道的技术几乎都用尽了,未来也只是提高和完善罢了,而那四项除了最后一项是目前技术达不到的外,另外两项也起码还要几年时间,所以这级战列舰几乎是新华工业能力的极致了。

而且这将是第一艘真正的国造战列舰,之前的吉林级和大连级上都有一些外国配件存在,但经过这几年的锻炼,个子系统全都可以实现自产,所以这次将是彻彻底底的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