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提纯可卡因人咬狗(第20/29页)
种族的问题也许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尽管英国有许多牙买加人,可是牙买加的牙买加人更多,而且,据我判断,司徒曼是不会到那儿去作这番演讲的。演讲最后的个人保证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虽然这个演讲讲的不完全是实话,但还是搅得人心惶惶。当时的内务部长道格拉斯.赫德告诉《每日邮报》说,司徒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把其他的听众吓得魂飞魄散”。两个内务部长接连访问华盛顿,亲眼目睹了对提纯可卡因工厂的袭击,惊魂未定地回到国内(后来有人说,在袭击过程中,参加行动的美国的联邦禁毒警察在几个街区远的地方就对着地上开枪,在英国人眼中,这更像是一场战争)。赫德现在是完全相信了。由于不想成为没留意有关提纯可卡因的警告而让英国对其到来毫不设防的那个人,他匆匆忙忙召集了一群欧洲部长,把有关这种危险毒品的消息告诉了他们,而且授权警方建立了一支全国性的特种部队来对付这种毒品的泛滥。
各种报纸简直都发了疯,报道的都是各种各样有关提纯可卡因的故事,常常是错误百出,主要原因是当时英国没有谁对这种毒品有真正的了解,可以对它们进行驳斥。毕竟当时英国几乎没有什么提纯可卡因。然而人人都注意到是司徒曼的那个数据:试过提纯可卡因三次的人中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会上瘾。由此产生了大堆有关“三次袭击”的报道。没过多久,这三次袭击就被一路削减下去,直到最后有报道称提纯可卡因尝第一次就会上瘾。最后到处都在流传这样的故事:无情的提纯可卡因贩子把第一剂的提纯可卡因免费送给孩子抽。既然它马上就能让人上瘾,那么孩子很快就会还想再要。真是胡说八道。
还有许多,许多这类垃圾。无论什么时候碰到伦敦人,如果他们知道我在写有关可卡因的东西,总是会大笑起来,然而眨巴眨巴眼睛,问我需不需要“研究助理”。我发现,只要我建议他们跟我回去抽点提纯可卡因,他们马上就开始反悔。他们的借口是:“第一次就会上瘾”;“比海洛因要容易上瘾一百倍”;“试第一次就会死的”。然而可卡因似乎是小菜一碟。提纯可卡因不是。就毒品教育而言,提纯可卡因能立即让人上瘾的观点糟糕透了。但是“立即让人上瘾”这句话产生的恐惧心理足以让我所认识的药物经验最丰富的人都不敢尝试它。也许它毕竟还是有所收获的。
正如比恩指出的那样,推进这场恐慌的不是合乎逻辑的论证,而是道德上的愤慨和恐惧。英国没有发生什么提纯可卡因大流行。1989年,伦敦只查获了五十八克的提纯可卡因,1990年,整个英国查获的提纯可卡因总量也不超过一公斤。据克莱尔.哈格里维斯称,他们在1991年五月没收了数量最多的一批货——还不到一公斤,据他们估计,价值超过500,000英镑。他们没有解释,为什么一公斤的可卡因(当时价值大约50,000英镑)——即便是泡制成了提纯可卡因——居然价值500,000英镑。
事实上,提纯可卡因在英国从来就算不上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几个。与美国不一样的是,英国附近本来就没有哪个国家有多少可卡因的。从哥伦比亚往欧洲运可卡因可是件麻烦事。比到美国要远得多。而且同哥伦比亚的毒贩子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如墨西哥——之中,没有哪一个同英国交界。这儿也几乎没有什么哥伦比亚流亡者群体,可以组织起来销售毒品,而且哥伦比亚人不会讲标准的英语,很容易被英国警方盯上。而且人们一直普遍认为欧洲的海关官员是无法被收买的,而这儿给毒贩子判的刑总是很重。
因为可卡因少了,价格就更高——那些喜欢提纯可卡因的人买到提纯可卡因的机会就更少了。同样,有人指出,美国存在一个由来已久的“下层阶级”,对他们而言,像提纯可卡因这样的毒品是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这些人没有工作,通常也无法胜任任何工作。他们处于绝望的境地。尽管英国也存在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但是比美国的程度要轻得多。我们有完善的免费医疗卫生制度。大洋彼岸的堂兄那里的“贫民窟”,我们也没有。其他诸如安非他明类的毒品很容易就可以买到,而且价格便宜。所以提纯可卡因的市场就更小了。英国国家特种部队最终在1990年八月悄无声息地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