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死亡未婚夫”的报复(第7/14页)
就可卡因贸易而言,处死绑架者组织将形形色色的可卡因走私组织连在了一起,消除了他们之间的分歧,让他们在一起琢磨出如何提高走私活动的效率。因此,1981年被关注犯罪活动的人定为麦德林集团诞生的时间:各组织领导人从此以后开始定期开会,集中在一起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组织货源,运输,销售,保护组织的利益不受其他竞争者的侵害。还有人认为,更早些时候的会议,即1981年四月的那个会议才真正是这些毒贩子决定携手合作的时间;也许说得没错。坦率地说,考虑到那个向禁药取缔机构告密的线人的命运,我们应该很感谢他们对处死绑架者组织会议的报道:
杀死他之前,他双手被带刺的铁丝捆在了背后,这个给我们提供了[有关这次会议的]所有细节的人的舌头被割了下来。
《毒品》,布莱恩.弗瑞曼特,1985
这次加固了集团成员之间的关系的会议究竟是在四月还是在十一月召开,这是搞学术的人才关心的问题。最终的结果都一样:它使得哥伦比亚的可卡因走私活动效率相当高。根据盖.咖里奥塔和杰夫.里恩——关于有组织的可卡因交易方面的权威著作《可卡因之王》的作者——的看法,这个犯罪组织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走私了总计十九吨的可卡因。
把哥伦比亚的恐怖组织搞得服服帖帖,把美国的执法机构弄得晕头转向,还建立起了他们自己的政党,买通了地方和全民选举,亲自(即埃斯科巴本人)当选国会议员——看起来没有什么事情是这些新型毒贩子办不到的。但是无论是对集团而言,还是对哥伦比亚本身而言,麻烦还是已露端倪。
1982年三月,贝利萨里奥.贝汤科当选新一届总统。贝汤科本人并没有对埃斯科巴和他的人带来多大的威胁:他的当务之急是同恐怖主义组织讲和,毒品问题其实并不那么突出。然而对这些麦德林人而言很不幸的是,由他任命的内阁成员很快对他们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他同集团所做的斗争会在接下来的这些年里给哥伦比亚带来巨大的影响。他的名字叫罗德里格.拉瑞.博尼利亚。
拉瑞.博尼利亚是个才华横溢的年轻的政治家,来自卡利城东部160公里远的尼瓦市。从波哥大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仅仅只有23岁的他就当上了家乡的市长,接着就建立其了一个脱离自由党的派别。贝汤科当选总统之后,必须得从反对党派别中挑选一些人进入内阁。1983年八月,他的目光落在了这个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年轻的国会议员身上,于是挑选拉瑞.博尼利亚为司法部长。博尼利亚刚一上任,就发起了一场反对政府腐败的运动,把各种各样的石头都掀开,想看看他能在下面找到些什么。拉瑞.博尼利亚在这一点上有些超前,同大多数的哥伦比亚人不一样的是,他认识到了所有这些幕后交易所带来的危害。在他看来,这些行为严重地削弱了这个国家的民主制度。他是正确的。然而他的许多同事都不这么认为:他们迫切地希望这个雄心勃勃的年轻部长能在发现任何令人十分难堪的事情之前就停止调查。
就在此时,帕布罗.埃斯科巴在国会里的同伙,杰罗.奥特加同意他的看法,说的确有一大笔与毒品有关的金钱在四处作怪:其实,就在不久以前——他告诉国会说——他碰上的一个案子就牵扯到有人转移了一大笔钱作为一个名叫罗德里格.拉瑞.博尼利亚的内阁大臣的选举活动之用。根据奥特加的说法,拉瑞接受了一个有名的毒贩子的一张一百万比索的支票。奥特加接着给国会播放了一盘录音带,上面显然是拉瑞在电话上感谢那个毒贩子的录音。看起来拉瑞.博尼利亚就要成为哥伦比亚历史上最年轻的前司法部长了。他才刚刚走马上任两个星期。
然而他可不是由普通材料制成的。“嘿嘿,”他可能会这么说,“看来现在鸟要对枪开炮了。”他奋起反击来保护自己,宣布那盘录音带是伪造的。但是这种指控还是让他十分痛苦。为了洗刷自己的名誉,他现在开始对毒贩子展开了讨伐战。这场战争最终令毒贩子——还有博尼利亚本人——砰然倒地,并把哥伦比亚带到了内战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