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泛滥与恐慌(第12/18页)
有这样一个案子,警察对麦德林的毒贩子进行窃听,他们的一个送信的带着一百万美元——或是九十几万——的现金突然跑了。窃听到的对话是这样的,“噢,哎哟!该死!”仅此而已。接下来他们开始谈起了别的。
在赖特和他的同事(当时全国大约有五六个人)看来,解决办法很明显:如果要真正遏制哥伦比亚的可卡因交易,他们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员。可卡因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不幸的是,实际发生的情况刚好与之相反。
到1975年的时候,美国所有的高中高年纪学生中有百分之二十七的人承认自己在上个月吸过大麻烟(其中百分之六的人天天吸!)这时人们清楚地发现,把钱扔进禁毒战中更本不见任何成效。就连像《消费者联合》这样的保守阵营也开始支持麻醉剂,1972年的时候该杂志发表文章说,“大麻不会离开。任何能想得到的执法计划都无法限制人们得到它。”基于这个观点之上的是这样一个概念——哥伦比亚之外的许多禁药取缔机构官员都这么认为——即大麻和可卡因无论如何都不值得人们担心。警力资源应该放在海洛因上;其他所有东西都是“小儿科”。至少北美有一个警察局长干脆不允许他的人在可卡因案子上花费时间或是资源。这东西又不危险,它又不要命。为什么要禁止它?
医学界的观点似乎支持他们的看法。哈佛大学的讲师莱斯特.格瑞斯普和詹姆斯.巴卡拉(至今健在——真是一段绝妙的历史)编写了一本名叫《可卡因,一种麻醉剂及其社会进化》的教科书,书中认为“用鼻子吸食可卡因(或是小剂量饮用,就像弗洛伊德那样)一般不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不会比易怒,紧张,失眠,药劲下去后出现的偶尔的精神压抑和疲劳更严重。从生理上看,最常见的问题是鼻炎。”直到1980年还有人引用格瑞斯普的话,大致意思是“使用可卡因一个星期不超过两到三次,就不会造成严重问题”。同样,也有人引用(其实引用错了)耶鲁大学的首席精神病学家罗伯特.拜克博士——他曾经编辑过弗洛伊德有关可卡因的论文——在《科学的美国人》中的话,说可卡因的危害同“薯片”差不多。后来还有人广泛地引证他的话,大致意思是说可卡因还没有鸡汤害处大,因为“你可以淹死在鸡汤里”。《花花公子》在1975年宣布说: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报告,1969年酒精夺去了15,326个人的生命,海洛因害死了454人,可卡因一个也没有……能找到的最好的证据便是,适量使用的情况下,可卡因是一种温和的药物,同安非他明类药物的作用相似,却没有那些药带来的比较严重的副作用……过去曾经有可卡因“上瘾”的报道……现在没有这方面的报道。
“极其昂贵的快感”,《花花公子》1975年一月
每个地方的医生似乎都在对可卡因表示支持。彼得.波恩医生——他接下来当上了卡特总统的白宫毒品顾问——在1974年五月响应了这种观点:
可卡因……也许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非法药物中药性最温和的一种。至少将之合法化的力量同将大麻合法化的力量一样强大。它作用时间短——大约十五分钟——,不会让人在身体上上瘾,可以产生强烈的快感,因此在过去的一年里,所有的经济社会层次都越来越青睐它。
——“可卡因神话”,《麻醉剂与滥用麻醉剂时事通讯》,5:5,1974
1975年四月,白宫成立了一个特派组,专门研究美国未来的禁毒政策。五个月后,他们把所完成的100页长的文件提交给了总统福特。这份白皮书的要旨是,禁毒花费了大量金钱,为了减少花费,合理的作法是把国家稀少的资源用在真正重要的毒品上。“不是所有的毒品都同样危险,也不是所有的毒品使用起来都具有同样的毁灭性后果”,白皮书是这样说的,接下来还按照轻重缓急的次序给常见的毒品排了一下序,最危险的列在最上面。单子的最后是大麻,紧挨着它的是可卡因。尽管这份文件指出,自六十年代起使用可卡因的现象有大幅度上升,禁药取缔机构查获的可卡因数量也越来越大,得出的结论仍然是这种发展势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可卡因“不会让人身体上瘾”。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