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2/2页)
《大门口的陌生人》全书四篇十九章所涉及的问题和提出的看法丰富而又多头绪,作系统的简单概括是困难的。读者读了全书一定会发现不少精到的见解,足以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全书广泛利用了英国的外交档案和有关的西文著作,也利用了不少中文资料书和地方志。这些资料是作者发挥自己见解的基础;同时,它们利用的若干西方资料特别是档案资料还提供了我们过去所不了解的一些事实。当然,中国读书者不会完全同意全书的所有观点。外国侵略中国是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基本问题之一。中国与外国的种种矛盾,尽管有着文化冲突的因素,但根本的原因植基于侵略和被侵略的事实。近代中国的排外情绪是确实存在的,但它不会是一种与出身始源有关的种族观念。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前后二十多年的激荡,中国的官府、绅士、商人、农民等对外国侵略的态度,不同程度的变化是存在的,但不变的因素也同样存在,所以冲突、抵抗、排外仍要继续下去。
《大门口的陌生人》是魏斐德青年时期的作品,出版时他才29岁。他出生于1937年,195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去巴黎大学短期研究,1965年获美国伯克利加里福尼亚大学远东史博士学位,此后在该校执教,不数年即因成果优异而担任教授(1971)。1986年起出任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主席迄今,仍保留该校教授职位。自1974年后多次来中国访问、研究,热心倡导中美学术交流,结识很多中国学者。魏斐德专长中国明清史、近代史,但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史学著述宏富,间亦从事小说、戏剧创作。继《大门的陌生人》之后,续有《广东的秘密结社》、《明清政治中的知识分子》、《中华帝国的衰落》、《中华帝国晚期的冲突与控制》等专书和多篇论文出版,近年的新著有《大事业:满洲在十七世纪中国重建帝国秩序》两巨册,共1337页。尽管《大门口的陌生人》是他青年时代的著作,但这本书堪称他的成名作,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使他成为美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优秀代表之一。《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首先翻译出版这本书,希望有利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和中美学者间的切磋交流。我相信,这也一定是魏斐德的希望。
200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