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熹平石经(第2/2页)

得了批准,他便参校各种版本文字的经书,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碑凡四十六块,碑高一丈许,广四尺,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及《公羊传》《论语》。

这些碑称《鸿都石经》,始刻于熹平四年,故称“熹平石经”。因字体一律采用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

这套石碑也成为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书石刻,其去误存真,为天下士人提供了儒家经书范本,可谓功德无量。

石经立起,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两千年后我们再回视这一事件,其现实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官定儒家教材上,其开创了以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经文范本的体例,成为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同时又启发了捶拓方法的使用,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