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5/6页)
19 夏鼐,《敦煌考古漫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17—319页。
20 1948年12月1日,《夏鼐日记》卷4,218页。
21 所档:台2-31、71。
22 1949年5月4日,《夏鼐日记》卷4,238页。
23 宋广波,《从〈日记〉看夏鼐的学术人生》,《中国文化》2011年10期。
24 《考古通讯》1955年第2期,75—76页。
25 《考古通讯》1955年第3期,4页。
26 资料出处:《批判李济的反动学术思想》,《考古》,1959年1期。
27 李光谟,《从清华园到史语所——李济治学生涯琐记》,186—187页。
28 同上,288页。
29 夏鼐,《我国古代蚕、桑、丝、绸历史》,《考古》,1972年2期。
30 日本《丝学》杂志1968年第3期,187—194页。
31 [日]池田宪司,《一粒茧に魅せられて》,《季刊中国》1987年第10期。
32 [美]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9年版。
33 《专家河东论虞舜》,《光明日报》2005年10月25日。
34 华梅,《古代服饰》,“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35、36、37 《传薪有斯人——李济、凌纯声、高去寻、夏鼐与张光直通信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38 2006年2月23日笔者电话采访李光谟先生。
39 夏鼐,《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考古》1979年第3期。
40 1979年8月15日,《夏鼐日记》卷8,335页。
41 《夏鼐考古漫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10—214页。
42 夏鼐,《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原载《中央日报》1948年11月17日,第6版,《泱泱》副刊第638期。
43 李光谟,《从清华园到史语所——李济治学生涯琐记》,218页。
梁思成:辽代的一块木头
1 朱祖希,《营国匠意——古都北京的规划建设及其文化渊源》,中华书局,2011年版。
2 [美]金介甫,《沈从文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
3 董驹翔、董翔薇编,《哲人忆往》,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269—273页。
4 梁思成在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日报》1957年7月14日,第二版。
5 [波兰]维斯瓦娃·辛波丝卡,《写于旅馆》,李以亮译,《南方周末》2012年2月9日,第二十三版。
梁思永:未竣工的考古学重镇
1 1937年2月22日,《夏鼐日记》卷2,95页。
2 夏鼐,《敦煌考古漫记》,324页。
3 夏鼐,《梁思永先生传略》,《夏鼐文集》(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228页。
4 罗萼芬口述,岱峻专访,2002年10月9日,李庄。
5 梁柏有口述,岱峻专访,2004年6月29日,北京。
6 石璋如,《考古方法改革者梁思永先生》,《新学术之路》,353页。
7 李光谟辑,《李济与友人通信选辑》抽印本,1997年5月。
8 欧阳哲生编,《傅斯年全集》卷7,242页。
9 1943年10月31日,《夏鼐日记》卷3,141页。
10 李素华口述,岱峻专访,2002年10月9日,李庄。
11 1944年1月2日,《夏鼐日记》卷3,151页。
12 杜正胜,《通才考古家高去寻》,《新学术之路》,677页。
光风霁月 和而不同
1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以下称“中基会”)成立于1925年。美国国会决议将庚子赔款余额归还中国,用于教育文化事业,并与中国政府达成协议,将这笔款项交给“中基会”掌管,其任务是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基会”首任董事会由十名中国人和五名美国人组成,中国董事有外交官颜惠庆、顾维钧、施肇基,学者范源濂、黄炎培、蒋梦麟、张伯苓、周贻春、丁文江等。
2 《大公报》,1933年1月31日。
3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35页。
4 1933年2月4日胡适致蔡元培、林语堂,《胡适来往书信选》(中),中华书局,1979年版,178—180页。
5 同上,181页。
6 同上,180页。
7 曾昆吾、王孔旭,《周鲠生与胡适轶事》,《武汉大学校友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