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易抚(第2/3页)

枣庄城内,一如洪水退潮,一片狼籍。烧毁的房屋冒着青烟,门板、推车等用来作为进攻武器的东西,散落的到处都是。地上,随处可见被丢弃的红色头巾、裹肚,由于被人踩踏过,已经污秽不堪。

伴随着这些红巾,则是刀枪草叉等兵器以及请了关羽、张飞、马超、杨宗保上身的拳民尸体。其中有一些没死的,也受了伤,倒在角落里,或是在地面上挣扎着,发出痛苦的叫声。暗红色的血来不及渗入地下,在充满泄物的街道上,形成小溪。

大批身着西式军装的金国士兵,挑着黄龙旗,提着步枪,四处搜索着残存拳民。而在队伍正中,巡抚专用的黄旗迎风舒展,上面写着一个斗大的“袁”字。

大旗之下,一个五短身材,矮胖的中年男子身着戎装,手持军刀,正是以候补侍郎身份护署直隶总督印信的袁慰亭,而在他身后,则是武卫右军,一万大兵。以武卫右军入鲁开始,宣布着山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

官府方面前来处理洋人善后事宜的官员,是在两天后到达抱犊崮的,来人身份并非是郭运生那种候补道员可比,而是山东当下第二号人物,官拜布政使的藩司张人俊。

他是当年北洋名臣张佩伦之侄,其叔本是清流中极有名望的健将,以善于本章搏击而闻名于朝廷,与湖广张香涛、宝廷、陈宝琛合称翰林四谏。然官符不旺,于福建水师任上,吃了大亏,整个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一蹶不振再无作为。

张人骏为翰苑出身,先放盐道,后转臬藩,曾在两广当过布政,后与两广总督龃龉,改迁山东。其人于洋务上亦很精通,并不保守,也正因为此,与仇洋的毓贤便相处不来。这次劫车案,毓贤一开始就不让张人俊参与,且有怀疑张人骏内通洋人之言语,以抚台而压藩司,其日子自不好过。

可如今情势陡变,山东易抚,他便一下由黑转红,与袁慰亭换了贴,拜了兄弟,在山东官场上,也就一飞冲天,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这次上山,与他同来的则是山东名将夏绍襄,他当年跟随左季高征西,很是立了战功,与洋人也曾见过阵,算是山东第一流的名将。乃至与整个抱犊崮的匪盗,对他也颇有些忌惮。

好在张人俊很是客气,上山之后,就与赵冠侯先是密谈了一阵,又去见了安德鲁主教以及其他几名洋人里的代表,最后宣布,此次劫车事件,圆满解决。抱犊崮山寨众人,接受朝廷招安,编制、官职待拜见袁巡抚之后再做安排。至于对洋人的赔偿安抚,也将由普、阿两国领事,与袁巡抚会商后给出方案。

他来时,已经调拨了一列专车,专门用来将洋人送往目的地,而赵冠侯等人,也就坐这部车,前往拜见袁慰亭。

一听到终于得了招安,孙美瑶总算长出了口气,悬在抱犊崮头上的那把剑,总算不用落下来,这些绿林人,也不至于和官府拼命了。夏绍襄年纪虽大,但精神矍铄,丝毫不见衰老。与孙桂良聊了几句,便特意说道:

“毓抚台,其实是给我下了令,要把你们这蒙阴各路山寨,都扫荡一空的。我心中亦不愿与你们硬战,搞的玉石俱焚。可是身为军人,自当服从军令,不能违抗,多亏赵大人及时电奏朝廷,陈说利害,朝廷复来电谕不得轻举妄动,才免了一场大祸。”

他想起之前毓贤的指挥,颇有些不以为然,但此时他已罢官交部议处,再说些什么,未免有落井下石的嫌疑。只说道:

“他被身边的人糊弄了,行事上有些冒失,可是你们自己,也有不检点之处。可知,洋人差一点就要进犯整个山东,若真到了那一步,你们就是咱山东的罪人!以后既然成了朝廷经制之师,就该严守军纪,切不可故态复萌。”

孙桂良与他打过交道,心中着实忌惮这员老将,听他话里并无恶意,实是指点,也就要紧着点头称善,不敢多说一句。

等到上了火车,张人俊将赵冠侯请到自己车厢内,态度上很是和蔼,并没有什么架子。他是翰苑中人,赵冠侯这种武将,按说是放不在他的眼里。可是他的神态间反倒是很是谦恭,倒是会做人。

两人叙谈之下,赵冠侯才知,就在这几日抱犊崮之行期间,山东局势几度变化,一度几至不可收拾之局面,却最终转危为安。他于李曼侯爵处所发电文,成了起到关键作用的一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