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另一张面孔 第一章 1933年,柏林(第15/35页)

但警察局的档案还没做到实时更新。人们经常会搬家,竞选有输有赢,也会造成一些人事上的变更,老人去世,年轻人就会顶替他们的位置。马赫掌管的团队负责档案的更新工作,需要记录新出现的名字和变更的地址。他很擅长做这种事。他喜欢登记名册、图书目录、街区地图,以及剪报这类带有列表性质的东西。马赫的才能在靠毒打让嫌犯招供的克罗伊茨贝格警察局没有受到重视,他希望能在这里被重用。他不反感殴打嫌疑人。在大楼后侧的办公室里,他经常能听见地下室里男男女女被折磨得大叫的声音,但他并不为此感到困扰。他们是变节者、敌对分子和革命者,再怎么折磨都不过分。他们的反抗玷污了德国,给他们机会,他们只会把德国变得更糟。他一点儿都不同情这些人。他只希望罗伯特·冯·乌尔里希也能在这些人中间,哀号着乞求他怜悯。

3月2日,星期四晚上八点,他终于等到了对罗伯特进行彻查的机会。

他让手下回了家,自己把更新的共党分子名单送到楼上,他的上司,刑事检察官克雷格林恩那里。然后他回到办公室,开始翻找档案。

马赫不急着回家。他一个人住。不安分的妻子早就跟人私奔了,是马赫弟弟餐馆里的侍者,她说她想要自由。她没给他生过孩子。

马赫开始梳理文件。

他已经调查到,罗伯特·冯·乌尔里希曾经于1923年加入纳粹党,但在两年后脱党了。这件事本身说明不了什么,马赫需要更多的证据。

这里的文件系统并不像他希望的那样条理清晰。说到底,他对德国警察的整套体制都非常失望。据说戈林也对警察体制不满意,计划把警察局的政治部门和情报部门剥离,组成一个更有效的秘密警察系统。马赫觉得这个主意很棒。

他翻找了一阵,但在罪案记录中实在找不到罗伯特·冯·乌尔里希的蛛丝马迹。也许这不能归因于原有体制的低效率。罗伯特的确有可能是无可指摘的。作为奥地利的伯爵,他不可能是犹太人或共党分子。他可以指责罗伯特的堂兄是个社会民主党人。但这不是个罪名——至少到现在还不是。

马赫意识到,自己应该在接近罗伯特之前就完成调查。但他在尚未完全掌握罗伯特的底细之前就接近了他。他应该早点意识到自己犯错了。结果还被对方奚落和嘲讽了,他觉得很丢脸。好在他还能争回这个面子。

马赫开始检查房间后面一个落满灰尘的纸板箱,里面堆放着杂乱的档案。

冯·乌尔里希的名字仍旧没有出现在这些档案里,但少了份文件。

根据钉在纸板箱内侧的文件列表,档案里应该有份长达一百一十七页的“风化场所”名单。这份名单似乎是对柏林夜总会的一次调查所取得的成果。马赫能猜到这份文件的用途:希特勒当上总理以后,警察们就开始逐一关闭这些场所了。他们一定是拿着这份名单按图索骥的。

马赫上了楼。克雷格林恩正在向身着制服的警察介绍情况,他们即将突袭共产党人及其党羽的住处,正是马赫刚更新过的地址。

马赫毫不犹豫地打断了上司的讲话。克雷格林恩不是纳粹党员,不太敢得罪这个冲锋队员。马赫说:“我正在找‘风化场所’这份文件。”

克雷格林恩似乎很恼怒,但还是耐着性子。“在茶几上,”他说,“你自己去拿吧。”

马赫拿走文件,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名单是五年前整理的。上面罗列了当时还在经营的夜总会和它们举办的活动:赌博、裸露的表演、卖淫、贩毒、同性恋,以及其他有悖伦理的活动。这份文件罗列了夜总会老板和投资人,以及雇员和常客的名单。马赫耐心地查看着每一行:罗伯特·冯·乌尔里希也许是毒虫或嫖客之一呢。

柏林以同性恋俱乐部流行而著称。马赫疲惫地看着“粉红拖鞋”夜总会下冗长的客人名单,“粉红拖鞋”是个男人和男人跳舞的夜总会,穿着女性服装的男歌手在台上唱歌,是个鱼龙混杂的下流之地。马赫心想,这份工作有时也挺让人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