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第5/8页)
其時繼侯大狗而起的「殘賊」,一共有五個,最奸狡的一個叫侯鄭昂,神出鬼沒,韓雍竟想不出除他的計策。
這天在吃飯時,想到這件心事,竟為之停箸不食。在旁邊伺候的一個廣東新會縣丞陶魯,冷眼旁觀,似有好笑的神色,使得韓雍心裏不大舒服,信口問一句:「你知道我在想甚麼?」
「莫非侯鄭昂?」
「不錯。」韓雍又問,「你知道他在哪裏?」
「不管他在那裏,要抓他不是甚麼難事。」
韓雍大怒。「你們說得容易!」他說,「你只會吃飯!你在新會辦不了甚麼事,你的長官才把你派到我這裏來當差。你再說大話,看我不打你的軍棍!」
陶魯神色自若:「總督說我只會吃飯,在新會辦不了甚麼事,是總督不知我陶魯。」他說,「蔣琬、龐統在縣裏也是辦不了甚麼事,後來成為蜀中名臣。總督如果能用陶魯,陶魯就能把侯鄭昂生擒了來。」
蔣琬、龐統當縣令時,都很糟糕。但只有諸葛亮、魯肅等人,知道他們不是百里之才,後來果然成為蜀中名臣。韓雍聽陶魯口氣不凡,倒要試一試他。
「你去生擒侯鄭昂,要多少人?」
「三百。」
「三百?」韓雍詫異,「三百人夠了嗎?」
「我還以為太多呢!」陶魯答說,「兵貴精,不貴多,這三百人當然要千挑萬選。」
「隨你!」
韓雍手下有兵不下十萬之多,特為傳令各營,任陶魯隨意挑選。
陶魯持著總督韓雍的令箭,到得各營,會同營官,集合所有士兵,用白紙糊牌大書:「能舉二百斤、射二百步者來!」懸在演武臺前。
報名的倒是不少,但能舉者不能射;能射者不能舉,合於兩個條件的,一千人中不過一、二人而已。
參將孫震的部下,素以精悍見稱,他的三萬人中,入選的不到一百人。孫震為此大表不滿,面見韓雍,說陶魯的行徑,有傷他營中的士氣,言下流露出蔑視陶魯一無是處之意。
「陶魯是陶成之子。」韓雍說道,「陶成的謀略,是我當年在江西當巡按御史的時候,親見親聞的。陶魯頗有父風,我信得過他。」
這陶成是廣西鬱林州人,永樂年間的舉人,由典史起家,經長官不斷保薦,正統四年由大理事評事超擢浙江提刑按察使司僉事。按察使名為掌一省刑名,其實職掌甚多,可以說凡是文武官員失職,不能保障地方、護衛百姓的事,都可以管。所以按察使司僉事並無一定的額數,隨事增減,分巡各道,一道管兩至三個府,又因任務而區別為提督學務、清軍、驛傳、水利等等。陶成一到浙江,被派到浙東台州、處州一帶去當清軍道。
清軍道或稱兵備道,無事整肅軍紀,便是清軍;有事備戰,指揮軍務,職任甚重,所以這是個考驗人才的職位。陶成到任不過一個多月,便遭遇了嚴重的考驗:倭人入侵。
原來自唐宋以來,日本跟中國的關係,一向不錯。及至蒙古鐵木真崛起,被尊為成吉思汗,父子祖孫三代經營,滅西夏、滅金以後,元世祖至元十六年滅宋而統一中原。在此以前,高麗已臣服於元;至元十一年,忽必烈遣將與高麗合兵兩萬餘人,分乘戰船九百艘東征,前鋒已在九州的分津海岸登陸,佔領了博多、箱崎等地,但以大隊戰船在海面遇風受阻,不得已班師西返。
蒙古自成吉思汗起,縱橫九萬里,三次西征,威名遠播,及於羅剎、西洋。忽必烈對至元十一年東征之役無功,耿耿於懷,因而滅宋以後,緊接著派大將范文虎,率兵十餘萬,分乘戰船兩千餘艘,再度東征。日本朝野得報大驚,齋戒沐浴,祈求天照大神庇佑。元兵先頭部隊已抵達九州,在肥前、築前登陸,不意海面突起大颱風,元兵主力皆葬身魚腹。日本稱這一陣颱風為「神風」,稱元朝為「元寇」,就此斷絕往來。忽必烈亦於至元二十三年明詔罷征日本。
當元朝兩次入侵後,鐮倉幕府由北條家「執權」,雖能化險為夷,但日本亦大傷元氣,因為要防備元軍第三次重來,沿海加強戒備,軍費支出浩繁;又兩次「恩賞」守禦將士,需費甚鉅,財政日漸困難,竟導致鐮倉幕府的沒落。足利家的室町幕府,繼之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