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第6/6页)
「臣尚有一言陳奏,東宮已行冠禮,宜乎早擇賢配。」
「說得是!太后亦早有這話,派人私下探訪,已訪到幾個人,我的意思是想多問幾家,擇賢而定。」皇帝又說,「東宮婚禮,不妨先由禮部預備起來。」
為東宮擇配,原是慈壽太后心目中的一件大事,如今由於李賢的陳奏,越發加緊進行。仁壽宮及周貴妃宮中管事的太監牛玉、夏時,加上裴當,一齊出動。半個月的忙碌,選定了十二家的淑女,由慈壽太后親自挑選,中選的三家,姓王、姓柏、姓吳,年齡恰好都是十四歲。一經選中,即不再回母家,養在別宮待年。
「娘娘看,」皇帝私下叩問太后,「這三個女孩子,哪一個最好?」
「王家的女孩子穩重。」
「是!兒子看,也是如此。」皇帝作了決定,王氏是未來的中宮,柏氏、吳氏為副。
※※※
慈壽太后駕崩了,尊谥為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合葬宣宗景陵,神主入祔太廟。喪儀隆重非凡,皇后看在眼裏,不免感觸。
「皇上,有件事,不知道該不該說?」
「你說,你說,怕甚麼?」
「皇上別忘了,還有一位太后。」
「喔!」皇帝沉吟著,想起他的嫡母──宣宗皇后胡氏,名善祥,山東濟寧人。早在永樂十五年,就被選為皇太孫妃;仁宗即位,成為皇太子妃;宣宗即位,立為皇后。其時慈壽皇后──當年的孫貴妃得寵,胡皇后多病又無子,宣宗想廢后而立孫貴妃,但廢之無名,便逼迫胡皇后自己上表辭位,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當時的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或則口諫,或則上奏,紛紛力爭,而宣宗只說:「是她自己辭位的。」外臣既不能請出胡皇后來跟皇帝對質,只好不了了之,聽從宣宗立孫貴妃為后。
不過,張太后卻仍舊當「靜慈仙師」為宣宗的元后,內廷筵宴,命胡皇后居於孫皇后之上。為此,孫皇后常怏怏不樂。
到了當今皇帝即位,張太后成為太皇太后,胡皇后便是太后,而「靜慈仙師」的稱號如舊。正統七年十月,太皇太后駕崩,靜慈仙師痛哭不已,一年以後,鬱鬱以終,以嫔御禮下葬。
「胡太后賢而無罪,廢為仙師,宮中人人為她傷心。當時大家都畏懼慈壽太后,所以胡皇后草草成殮下葬,一切的禮節都很簡略。」皇后又說,「曾聽宮中老人談過,先帝后來亦很懊悔這件事做得孟浪了些,自己解嘲:『這是我年輕時候的事。』如今皇上似乎該為先帝補過。」
皇帝深以為然,第二天召見李賢,轉述皇后的意思,問他是否可以恢復胡皇后的位號。
「皇上此心,天地鬼神照鑒。」李賢又說,「然臣以為不僅恢復位號,陵寢、享殿、神主都應該照規定的制度,庶幾顯示皇上的明孝。」
於是重修胡皇后的陵寢,上尊謚為「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不過神主不祔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