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滇缅反攻(1943年10月~1945年1月)(第15/16页)

一到任,辻政信就说:“让我来解决缅北滇西的危局。”

随即辻政信制定了代号为“断”的作战计划,企图在稳定龙陵的同时,解松山和腾冲之围。辻政信虽然喜欢冒险,但此时也认为必须等待第2师团人来齐了后再行动。但龙陵的电报一个接着一个,小室认为如果再不增加援军,龙陵三天内必失,这是8月23日的事儿。松山祐三决定不等上峰同意,立即出援龙陵,这样的话,第56师团第146联队主力、第148联队一个大队以及松井秀治的第113联队残部(自滇西开战后,松井的作战路线,从松山到腾冲,从腾冲到龙陵,从龙陵到芒市,再从芒市到龙陵,基本上腿儿已经跑细了)开往龙陵。

在龙陵,中日两军陷入血战。

到8月底,第2师团主力过来了。此外不知从哪儿开过来了第49师团的一个支队,集中兵力后,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带着辻政信,把战斗司令所推进到龙陵西南的张金山。9月3日,辻政信策动的“断”作战开始。

辻政信当时一心等着第2师团过来,是因为他仍旧信赖这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部队。

但是,第2师团早就失去了当年能征惯战的特质,自从在太平洋上的瓜岛被美军击溃后(指挥瓜岛作战的正是辻政信),他们就再也没恢复起元气。而进入9月,随着中国远征军相继攻克松山和腾冲,龙陵方向的补给得到增强,炮兵部队也日益增多,中美混合空军也全部飞过来。卫立煌几乎把所有部队都投往了龙陵。蒋介石亦给其打气,命杜聿明将高吉人第200师从昆明运至保山待机。

三战龙陵,一切优势都定盘于远征军。

不过,此时龙陵前线的总指挥已经是第11集团军副司令兼第6军军长黄杰了。

8月下旬,就在宋希濂准备三打龙陵时,突然接到让其进陆大将官班第1期学习的命令。在此之前,卫立煌在给重庆的电报中,点到了宋希濂的失职。而蒋介石呢,此时也无法面对美国人和新闻界的质疑,一气之下,变相地把宋希濂撤了职。不过,据宋希濂后来回忆,到重庆报到时,蒋介石又问他:“你不在前线,怎么回来了?”宋希濂后来在回忆录中说这是远征军参谋长萧毅肃捣的鬼,对卫立煌亦有怨气,但内心又如何不知最后是蒋介石拍板的。就这样,宋希濂的身影消失于抗战第一线。从这件事来说,正面战场上那批抗战将领,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遭遇。能从头打到尾且每打一仗晋升一步的,并一直打到最后一战的,大约只有王耀武了。

黄杰的上一仗已经是遥远的兰封之役了,当时他因违令撤退而遭查办。在1943年调到第11集团军做副总司令前,干了几年军事教育。说起黄杰,他给人的印象平平。不过,接替宋希濂指挥龙陵会战,其表现是可圈可点的,成为其军人生涯的最高点。指挥会战中,黄杰之奖罚分明、坚决果断,且看他打的两个电话。第一个电话是打给第71军副军长陈明仁的:“查明6号山头以手榴弹数十枚击退敌人逆袭之勇敢战士,发奖金5000元;87师、荣1师,本日攻击部队各发奖金20,000元;第2军攻击红岩山部队,发奖金20,000元。”第二个电话是打给远征军参谋长萧毅肃的:“200师四日来之战斗,毫无进展,影响整个计划,已限令明日攻克篱笆坡,如仍不克,即法办指挥攻击之团长,并令停止攻击,仍守原阵地。请报告长官,顾师长(指由腾冲转至龙陵作战的预2师师长顾葆裕)限令5日赶回前方,如违令不返,即以临阵退缩法办!”

从9月7日到14日,第56师团长松山祐三连续收到松山、腾冲守备队“玉碎”的消息。日军在怒江西岸的另一个前进据点平戛,也在王凌云第2军的围攻下陷入大困境。低沉的士气从高级指挥官那里开始蔓延。在15日这一天,本多政材决定:终止“断”作战,派第56师团一部解平戛之围,主力从龙陵撤出而退守芒市,第2师团在龙陵与芒市之间占领阵地,至于小室钟太郎则继续带领原来的守备队固守。联想到松山和腾冲日军的结局,自我感觉被抛弃的小室有些崩溃,决定利用上峰命令中的模糊概念(令其“确保龙陵以南高地,努力争取龙陵城区”),把指挥部撤出了龙陵。第2师团立即往辻政信那里告状,辻政信大怒,要把小室交给军事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