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铁马冰河(1943年5月~1943年12月)(第8/10页)

顾祝同学薛岳,同样采取了“后退决战”的战术,同时命令各部加强地雷战。

就这样,在西路第11军在江西集结的时候,东路日军泽田茂(前陆军参谋本部次长)第13军已从杭州出发,沿途攻占了诸暨——义乌——金华、兰溪、武义——龙游,直奔衢州而来。这里是顾祝同预定的决战地。到5月26日,顾把战区司令长官部由江西上饶撤至福建建阳,并在武夷山设立前进指挥部。此时,用日军的说法是,“第3战区司令长官部去向不明”。但同时,日军情报部门证实,王耀武第74军已经到了浙江。

5月28日,中国军队有个意外的收获:上午10点多,日军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日本陆军军官学校23期,山形县人)的坐骑,在兰溪踩了地雷。

该师团参谋长川久保回忆如下:

5月28日上午,师团前进司令所命令工兵小队长,搜索并清除去兰溪途中的地雷。乘马前进的次序是:卫兵骑兵、步兵尖兵、间濑参谋、古谷金次郎参谋、酒井师团长、专属副官、川久保参谋长、吉村参谋。10时45分,行至兰溪北方1500米的三岔路口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沙石俱下,地雷爆炸了。师团长从马上坠落,马被血染红,倒在地上。我立即跳下马,赶至阁下身边,阁下坐在地上,腿伸着,左腿皮肉已被炸掉,脚心粉碎。立即命人止血,并去找军医,但军医都分散在野战医院的各包扎所,迟迟不到……

当天下午,酒井死了,这是抗战八年中唯一一个直接被毙杀于阵战中的日军中将师团长。

按日本人的说法:“现任师团长阵亡,自陆军创建以来还是首次。”第15师团会战前警备南京,是第13军的主力部队,在兰溪地雷设伏的是顾祝同的外甥赵锡田(黄埔军校4期,江苏涟水人)第63师。大规模运用地雷战是第3战区的一个特色。

顾祝同将主力集结在衢州周边,做出与日军决战的姿态:正面死守,两翼侧击。秘密调来的王耀武第74军隐伏在衢州东南山区,丁治磐第26军则在衢州西北(从湖北宜昌,到湖南长沙,再到浙江衢州,该军也可谓转战千里了)。

浙赣会战期间,正值江南的雨季,从日军开始行动后,各种雨就基本上没停过。

6月3日晚,衢州又突降大暴雨,中日两军在雨中激战。守城主力是莫与硕(广东阳江人,黄埔军校2期)第86军,但莫本人在接战前以去城外收容被击溃部队为名跑掉了(后被判处徒刑),留下副军长兼第67师师长陈颐鼎守城。在衢州,他带着部队作出最大努力,激战到第6日,破城在即,但他的任务是死守衢州,在没撤退令的情况下,如果开始突围,是要被枪毙的。

此时,衢州正降下几十年不遇的大雨,四野成河,后方龙游地区的日军飞机甚至被冲走好几架。陈颐鼎进退维谷,他曾参加过南京保卫战,两次都是孤城悬命。就在这时,一个陌生人出现在衢州,交给陈颐鼎一张蜡纸字条,上面的字是:“又新(陈颐鼎的别号),速设法前来,我在凤林街等候你。平。”平是谁?陈问条子是谁给他的,来人说是他师父,江湖道上的人。陈颐鼎更迷惑。他想起:又平是第10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的别号,由此认定这是上司王敬久传给他的密令,于是放弃了不能行走的重伤员后开始突围。

这是事后陈颐鼎回忆中的说法,有些玄奇了。

大雨倾盆夜,守军残部都穿着雨衣、带着雨帽,趁日军停止进攻的空档,冲出了衢州,途中虽遇到一部日军,但由于守军被雨衣包裹得很严实,且最前面领队的副师长会日语,说是皇协军,由此骗得敌人,辗转来到第74军阵地。

日军在6月7日攻占衢州后,指挥作战的第13军司令官泽田茂带着窃喜之情在日记中这样说:“敌梦想再现第二次长沙作战的场面(即中国方面所称之第三次长沙会战),欲死守衢州,从南北两侧对我军发动侧击,但我有小薗江(时任第26旅团长,由山西调来,后出任第11军参谋长,辅佐横山勇指挥1943年的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旅团位于二线,无须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