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兵锋卷怒涛(第3/3页)

最前方的兵士,扔下了刺穿敌人身体的重型长矛,拿起了后方同伴递上的藤盾和大刀。藤盾密密麻麻的集结在一起,身后的战友在滕盾与藤盾之间架起了普通的长枪,然后再继续前冲,脚下倒着成片的尸体。

兵阵在战斗的一开始就起到了极大的效果,然而随着战场的推进,要想保持兵阵不会变形,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大的方阵逐渐变得散乱,一些小的方阵也被蛮族猛士带队击穿。虽然如此,却仍然有大半的小方阵强行保持着阵形,在混乱中有效的杀伤敌人。

密密麻麻的杀戮,鲜血一波又一波的翻滚,混乱的局面下,相持的焦灼点却在往蛮军营寨那一边一点一点的推进。

后方的蒙郁陡然挥手,身边鼓声密集,营寨右侧,一支两千人的骑兵划了个弧形,往宁家军的后方刺去。

眼看着敌方骑兵主力出动,宁江也同样下了命令,左侧山上,岳青同样率着骑兵主力,利用斜坡的坡度,后发先至,冲击蛮军铁骑的腰际。

虽然锋线的接触,通过兵阵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但是宁江并没有多少喜色。兵阵对士兵的要求极高,那结成两个大方阵的七千多名士兵,已经是他所能够挑选出的精兵中的精兵,虽然宁家军的步兵有数万之众,但这七千人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步兵主力。

然而蛮族的惯用战术,冲在最前方的,往往都是不被重用的、最底层的兵士,而这些兵士往往又会驱赶着比他们还弱的降兵又或华夏老百姓冲击敌阵。通过相对较弱、打下手的蛮兵在锋线形成僵持,再通过骑兵精锐侧袭,打乱对手的队形,锋线的蛮兵趁机推进,这是蛮族屡试不爽的战术。

“以正合,以奇胜”虽然是孙子兵法里的名句,但不管是这个世界还是宁江所知的另外一个世界,都是由北方的蛮胡将它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蛮胡的骑兵,的确是有利于发挥这种战术所需要的机动性。

锋线正面冲撞形成的优势,对于其他华夏军来说,几乎已经可称作奇迹,毕竟,这可是在野地里与蛮军的大规模交锋。但是对宁江来说,这种优势的形成,说到底还只是以上驷对下驷,如果以精心挑选出来的七千精兵组成的兵阵,对上蛮军最底层的蛮兵,连这种优势都没有,那这支军队这几个月的苦练真的是白做了。

岳青手提长枪,一马当先,利用下山时的冲刺以及顺风的优势,在那支蛮骑从侧面刺入己方的步兵大阵之前,成功的冲入蛮骑主力的侧翼,紧接着便是一场人仰马翻的大厮杀,铁蹄滚滚,战马嘶鸣,不断被挑飞、被刺落、被砸翻的人影中,两股死亡的阴影争相收割着对方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