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在朝鲜 第七十五章 乱臣贼子(中)(第5/5页)

“皇上能回来,那不错了……慢慢儿熬吧……现在外面还在打仗,颐和园又唱起大戏来了!”

“翁老师,这个家还得你来当!皇上是圣君,可是没人辅佐不成,咱们一起使劲儿,总要让老师尽早起复,这天下,还得老师辅佐圣君来经纬!”

听到这里,翁同龢放下了筷子,淡淡了扫了在座京官们一眼,他微微一笑:“大家的好意心领,这次老头子回家,是再不打算出山了……”

京官们正准备说话表示反对,翁同龢却伸手挡住了他们话头:“能归葬首丘,老头子还不知足?”

一个一脸道学模样的京官儿站了起来,肃然行礼:“老师,此话学生万万不能苟同!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老师身为两代帝师,圣君又如此悬顾?国朝深仁厚泽,老师岂能不报?学生以为……”

翁同龢笑着点头:“好啦好啦!这些话儿,我比你熟。我也要走了,奉劝诸位一句,也别争什么了,老头子回去也不全闲着,得给皇上推荐一些大才,指望诸位,都不行!”

他笑得随和,但语气坚决,让当下京官们全都愣住。谁也不敢在翁同龢面前发作,却又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翁同龢负手站起,看也不看他们一眼:“国朝要变,才撑得下去。关在颐和园的时候儿,午夜静思,竟然是一身冷汗!这场战事,谁最得利?不是我们,也不是园子里面儿的,我们大清,竟然在生死之间转了一个圈出来!这次的劫数过了,下次呢?国朝再不变,可没有下一次了……可是怎么变,咱们不知道……有人知道。现在最负天下之望的,一文一武,武的是谁,大伙儿心知肚明。朝廷也绝不可能信重他的……文的,却是咱们大清最后的期望!”

那道学模样的官儿还有些不服气,站起来行礼:“老师,不知道这班班大才,到底是何方神圣?”

翁同龢一笑:“除了谭复生,还能有谁?”

底下顿时大哗:“他不是和徐一凡一体么?”

这些京官都是宦海沉浮过的,谁不知道当前朝廷所思所想。光绪复位,还不是为了压制徐一凡?帝后两党算是斗得两败俱伤了,都有一位大老解职出京。现在算是大家就这样了,可是换一个体制外的家伙来将现有体制彻底推倒,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帝后两党现在在一件事情上倒是同心同意,必需压制住徐一凡!可是大家也都心虚,这徐一凡,就压得住么?这小子是属孙悟空的,天宫都能闹,大家不要自己沾一身腥。

翁老爷子是不是发了痰气儿,居然还要将谭嗣同引进朝中来!

翁同龢站在栏前,神色说不出的俨然,眼中闪动的,似乎就是他剩下的最后精力:“这世间,有一种微言大义,我们读书人几千年传承的,也就是这些东西。谭嗣同懂,徐一凡却不懂。这世上武人如白驹过隙,但是这微言大义却始终不坠。徐一凡要想不明白这个,他也就始终只是一个乱臣贼子而已!”

※※※

“乱臣贼子?”

李鸿章站在船头,只是看着眼前滔滔清波。他出京的阵仗比翁同龢还要小,在嫡系亲兵的护卫下,早就乘船就道了。去天津办了交代,就回合肥老家。

他最近也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却始终想不明白。

“如果徐一凡只是一个曹操,他又如何能走到眼前这一步?”

别人不明白天下大势,李鸿章是何等人物?他早就看出了,现在徐一凡虽然正是最风光的时候儿,却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天下的目光,都瞩目在他身上,瞩目着他的一举一动。前面还有日军,后面还有那么多虎视眈眈的目光,手下是几万军心纷乱的败军。一着不慎,甚至只要一败,他就会跌落谷底。

“必然有一种力量,引着他一直走到这里。钱?权?”李鸿章自嘲的一笑,他用钱权两字拨弄天下英雄如许年,早知道这些东西是靠不住的。一旦只是依靠这些东西,当你无法提供的时候,就再也无法驾驭手下,而人的贪婪总是无止境的,北洋现在的渐渐驾驭不住自行其事,也正因为如此。

“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你走到现在?眼前风波,你却又如何渡过?”

李鸿章没有答案,下意识的,他将昏花的老眼远远向北投去。在那黑土地上,正有一个他不了解的人物,在这三千年的末世当中,掀起一阵阵也许会震动整个大地的风雷。